一天清晨,小鸟落在窗户上啾啾直叫。 晨晨小朋友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爸爸指着窗户上的小鸟对晨晨说:“快看,有小鸟。”小姑娘赶紧爬到床边看小鸟,结果小鸟被吓跑了。之后整整一上午晨晨都在提问“这只小鸟叫什么?”“小鸟的家在哪里?”“小鸟会生小宝宝吗?”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岁月里,都或多或少地向父母提问过一些“奇怪”的自然问题。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反映了一生中孩童阶段那最淳朴的求知欲。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应该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发展兴趣和特长,而不是因为自己无法解答孩子的问题而回避甚至搪塞孩子的提问。可现实是,那些对自然万物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往往都苦于想要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又没有时间去大量阅读。
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即便是现代人习惯于现代化的生活,但只要走进自然,基因里对自然的亲近性都会被催化出来。就像我们看孩子堆沙丘,不过就是一堆沙,他却可以不厌其烦,每次都玩个老半天,而具声光效果的玩具却可能一下子就玩腻了。其实最单纯的东西,反而可以创造出多样的变化。
让孩子有机会接触自然,必须由家长引领孩子入门,家长要懂得随时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去引导孩子进入自然中。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以前学的生物知识早还给老师了,针对孩子的各种提问答不上来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去和孩子一起去学习了,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对于孩子认识自然、培养相关特长爱好,无疑有着重大影响。
推荐《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这本书。作者盛口满,博物学者,插画家,自由创作人,外号“螳螂蜥蜴先生”。1985年开始在自由之森学园任生物老师。2000年离职移居冲绳,现任冲绳大学教授。作品有《我的收藏》《骨头学校》《炸鸡恐龙学》《格齐昆虫记》《冬虫夏草之谜》等。他的作品细致写实、充满生机、贴近自然,在科普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的科普作品和自然素描教学作品都广受欢迎。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跟孩子一起去认识大自然:
1、兴趣启发最重要
大自然中到处都是学习的材料,捡起树叶排一排、比比看石头的大小,都可以让宝宝从中学习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以看夏天的昆虫为例,先看看夏天都有哪些昆虫,对哪种昆虫感兴趣,再具体介绍该种昆虫的其他类型。先培养出他对自然环境的兴趣,慢慢地他也会开始注意到昆虫的差异,有利于启发他对大自然的探索。
2、渐进式地诱导孩子
从自己的小区、公园开始进行自然探索,之后慢慢到其他不熟悉的地方去,渐进式地培养孩子的耐受性。
春天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花朵,不要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花的名称,而是跟孩子一起仔细的观察花朵的形状,区别不同品种花朵的差异。
由于活动量的增多与户外环境多样化的感觉刺激,外出时一定要有中场休息,按照孩子平日要睡午觉的作息,让孩子能打个盹、休息一下。
3、观察动物,寻找动物的足迹
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树下的蚂蚁堆,观察蚂蚁的活动,同时介绍一些与蚂蚁有关的知识或是讲述蚂蚁的勤劳品德等。还可以寻找其他的昆虫,向孩子介绍昆虫的习性,讲述在哪里最可能找到它们,比如,在树叶下面可以找到毛毛虫,让孩子一起翻开石头寻找蛐蛐……还可以寻找鸟儿或昆虫留下的足迹,顺着足迹追踪动物走过的路线。
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收集一两个死去的昆虫作标本,也可以让孩子喂小动物食物。甚至,在自然界中收养一只小宠物,比如蝌蚪、蜗牛之类好养的动物,或是移植一棵植物,这样就可以把自然带回家,继续体验和观察。
注意,一些孩子见到昆虫会感到恐惧,此时要注意抚慰孩子,说明这些昆虫的可爱之处,并教会他们如何与昆虫和平相处,培养孩子对自然的亲近感、欣赏感和归属感。千万不要增加孩子对自然的恐惧感,这会让他日后远离自然。比如,见到蜜蜂时孩子害怕被蜇,家长可以用欣赏的语气来介绍蜜蜂:“看,这是勤劳的小蜜蜂,我们每天吃的甜甜的蜂蜜都是它们一点一点采集回来的……”“放心,只要我们不去伤害或打扰它们,它们就不会蜇我们。”还可以讲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消除孩子对动物的戒心。总之,要让孩子学会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要鼓励孩子逃避或扰乱自然。
4、多给孩子讲大自然的故事
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自然,培养崇敬自然的情感。归属自然,做大自然的孩子,了解自然界的崇高、美丽,孩子就会从自然界里获得滋养,这样做有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如果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可以多读一些自然类科普书籍,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收藏:寻找大自然的宝藏》,还有《认识大自然》等书籍,跟孩子一起学习。
说了这么多,不行动什么都是白扯。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pad、电脑等电子产品,跟孩子一起认知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