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已成为西安历史文化标识之一,游客络绎不绝。而大悦城,恰到好处地占居东南一角,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人气旺旺。漫游至此,不知不觉已经是正午时分,饥肠辘辘,而游兴正隆。正好四楼有儿童游乐园,先安顿好孩子再说。
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总是会为孩子们提供快乐游戏的空间。即使在汹涌澎湃的商业文化大潮里,一样闪耀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光辉。古老的大雁塔,像一个慈祥的老人,更像那位在塔前护法的玄奘大师,以悲天悯人的目光,护佑着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特别是蹒跚学步的孩子。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也是人类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对儿童的关爱与呵护都是一种文明进步的力量。
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都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抚养、教育和培养,强身健体重营养,举止优雅重教养,全面发展重素养。
中国智慧的父母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十分重视养育子女。他们更重视孩子的早期培养,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今天的心理科学的角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过去孩子满周岁,要“抓周”,其实也是发现孩子早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当然不能忽略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外界的因素影响。
就人类个体发展经验而言,启蒙教育真的很重要。所以中国近些年来也十分关注学前教育,对师资力量和软硬件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
大悦城里的儿童乐园,从游乐方式及玩具样式上看,十分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和感受认知水平,身处其中,感觉自己的一颗童心、一点童趣正在被激发到爆棚,让人一下子想起《返老还童》的电影故事。
可惜童年永远回不去了,理性告诉我: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只能静静地看着,远远地想着,那些遥不可及的往昔,已经渐行渐远,成为逐渐模糊不清的片断记忆。
想到这里,我为内侄轩轩拍摄了一张特写。近距离地观察一个一岁半的孩子,他眼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许,我们换一换角度,才更能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经历的人的内心,更能深彻体会诗人杨炼《大雁塔》与韩东《有关大雁塔》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终于,销烟和火从封闭的庄院里燃起
从北方,那苍茫无边的群山与平原之间
响起了马蹄,厮杀和哭嚎
纷乱的旗帜在我周围变幻、像云朵
像一片片在逃难中破碎的衣裳
我看到黄河急急忙忙地奔走
被月光铺成一道银白色的挽联
哀悼着历史,哀悼着沉默
而我所熟悉的街道、人群、喧闹哪儿去了呢
我所思念的七叶树、新鲜的青草
和桥下潺潺的溪水哪儿去了呢
只有卖花老汉流出的血凝固在我的灵魂里
只有烧焦的房屋 瓦砾堆、废墟
在弥漫的风沙中渐渐沉没
变成梦、变成荒原
杨炼《大雁塔》3.痛苦
漫长的岁月里
我像一个人那样站立着
像成千上万被鞭子驱使的农民中的一个
畜牧似的,被牵到这北方来的士卒中的一个
寒冷的风撕裂了我的皮肤
夜晚窒息着我的呼吸
我被迫站在这里
守卫天空、守卫大地
守卫着自己被践踏、被凌辱的命运
在我遥远的家乡
那一小片田园荒芜了,年轻的妻子
倚在倾斜的竹篱旁
那样地黯淡、那样的凋残
一群群蜘蛛在她绝望的目光中结网
旷野、道路
伸向使人伤心的冬天
和泪水像雨一样飞落的夏天
伸向我的母亲深深抠进泥土的手指
绿荧荧的,比飘游的磷火更阴森的豺狼的眼睛
我的动作被剥夺了
我的声音被剥夺了
浓重的乌云,从天空落下
写满一道道不容反抗的旨意
写满代替思考的许诺、空空洞洞的
希望,当死亡走过时,捐税般
勒索着明天
我的命运呵、你哭泣吧!你流血吧
我像一个人那样站立着
却不能象一个人那样生活
连影子都不属于自己
杨炼的《大雁塔》属于朦胧诗,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还有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不同,杨炼的《大雁塔》是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针对杨炼的《大雁塔》这篇诗反其意而作,有意以朴实的生活式白话与杨炼大气磅礴的史诗化风格形成对比,在对《大雁塔》的解构中体现后现代文学对传统现代文学的挑战。
杨炼《大雁塔》4.民族的悲剧
奔跑呵、奔跑呵、奔跑呵、奔跑呵
浑身颤栗的土地,赤裸臂膀的土地
激荡起锄头、刀剑、阳光
像密林里冲出的野兽
像荒原上喷吐的烈火
一排又一排不肯屈服的山脉、雄壮地
朝天空显示紫色的胸膛
在头颅砍去的地方,江河
更加汹涌地疯狂
呼喊呵、呼喊呵,呼喊呵,呼喊呵
涂满鲜血的战鼓、涨饱力量的战鼓
用风暴和海洋的节奏
摇撼一座座石墙和古堡
五颜六色的旗帜在尘埃里招展
草原、湖泊上升起千千万万颗星辰
像无数战死者没有合上的眼睛
那威武而晶莹的灵魂呵
看着胜利、看着秋天
看着满山遍野金黄色的野菊花
我是这队伍中一名英勇的战士
我的身躯、铭刻着
千百年的苦难、不屈和尊严
哪怕厚重的城门紧咬着生锈的牙齿
哪怕道路上布满荆棘和深渊
我的脚步踏过天——云梯
从腐烂的城垛上
擎起我的红缨和早晨
无边无际的向我展开的世界呵
无穷无尽的向我沸腾的人君呵
那么多笑容——男人的、女人的
兄弟们的、伙伴们的、像我的父亲一样
在垄沟的皱纹间抖动的
像我的妻子一样在丝线似的睫笔下闪耀的
甚至在我的仇敌脸世挤出的
笑容呵,和醉人的美酒一同斟满
和祭坛上庄严的烟缕、钟声
一同融进另一片黄昏
一次又一次,我留在这里
望着复归沉寂的苍老的大地
望着我的低垂的手掌,被犁杖、刀柄
磨得粗硬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我的肩头:秦岭和太行山
望着吱吱作响的独轮车、扁担
怎样在我心上压出一道道伤口,迷茫的
情歌飘荡着,乌云似的
遮住我的眼睛,而我的兄弟们呵
骑在水牛背上,依旧那样悠然自得
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
我留在这里,悲愤地望着这一切
我说心在汩汩地淌血
一次又一次,已经千年
在中国,古老的都城
黑夜围绕着我,泥泞围绕着我
我被判卖,我被欺骗
我被夸耀和隔绝着
与民族的灾难一起,与贫穷、麻木一起
固定在这里
陷入沉思
杨炼的《大雁塔》写的较为感性,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比较口语,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没有比喻,拟人等辞格,只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还有,如果说作者的诗真是发自内心的写作,是一种本性的流露,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或所谓新生代诗的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
我行走在大雁塔的秋天里,感受到时间的重量一点点地向我压过来。也许我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经验更贴近诗人杨炼吧,对第三代诗人的解构与调侃能够坦然面对但是无法全面接受,就像于坚、伊沙等诗人,我可以远距离欣赏,但无法说服自己用这种方式言说诗歌,因为灵魂的颜色和形状、重量和温度都不大一样。
我看见时光便利店,真希望促够买回来一大把时光,让我陪你虚度,任我肆意挥霍,换来一大堆无用但有趣味的东西,比如艺术和白日梦,哲学和爱的思考。我在秋日的午后感到一阵晕眩:为失血的理想,为漂泊的青春,为摇头晃脑的现实。
我不是必胜客,也不只是观光客,极有可能是天地之间一个匆匆过客。来来去去,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白衣苍狗。转瞬即逝的不是天空的云朵,是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青春少年。
我们一路向北,四处觅食,大抵是因为秋游雁塔,又带着小宝贝,运动量比较大的缘故吧,总需要补充些能量,才能让这一天过得更加朝气蓬勃,活力四射。
我们最终在长安名小吃店坐了下来,点了两份臊子面,考虑到小家伙,其中一份不要辣椒等重口味调料,味道也不错,就是醋太酸了,吃到一半就觉得自己好像到了山西,遇上了寇老西儿,这醋实在太长安了。
吃完午餐,出得门来,仰头看一看晴朗高远的天空下的大雁塔,愈发觉得这般美好的秋日时光,真的不曾虚度。一架飞往西安的国际航班划破了这蔚蓝色天幕,留下一条笔直的白线,像极了我的青春往事,一缕轻烟。
抬头看见环曲江景区的旅游轻轨大雁塔北广场站,明媚的秋日阳光照亮了整个站台,仿佛已经通体透明,以国红色为主调更显得温暖。上面有1949-2019的时间标记,还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字样,满满的都是正能量,让人浑身充满了力量。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