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过去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这话是鲁迅在1934年说的,用在如今,却还是那么得恰当。
前一阵子,麦肯锡发布了一份《中国奢侈品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90后占到中国奢侈品买家人数的28%,90后人均花费2.5万元购买奢侈品。
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个读书人家里很穷,却又死爱面子,从来不说家里没钱,还爱装阔。
一个小偷以为他真的有钱,夜里就去他家行窃。
结果发现他家徒四壁,一样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便咒骂道:“晦气,是个穷鬼!”
读书人听见了,急忙从床头摸出仅有的几文钱,追上小偷,说道:
“你来得不巧,请把这钱拿去。不过,你到外面给我留点面子,千万不要说我家穷啊。”
从古至今,打肿脸充胖子的人便不在少数。
朋友在北京合租了一套房子,价格不菲。原以为能够租得起高价房子的租客素质都差不了,殊不知自己的室友竟然是个穷鬼。一开始,她只是很反感室友经常带不同的女孩回家,再后来就是张口问她借钱,起初碍于室友的压力都300、500的借了,可想而知这些肉包子打了狗的钱最终都不翼而飞。
当朋友发现事态危急联系租房中介的时候才知道,室友已经拖欠了好几个月的房租,只是还没到合同规定的驱逐时间。
朋友圈光鲜亮丽的人比比皆是,可还不是要面对一下班,回到自己逼仄的出租屋。面对的是,连续几个月以来最低还款都费劲的信用卡和花呗。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这种面子不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资源和身份。就像一个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这或许是中国人爱面子的原因之一。
但这些人忘了,人际关系之中蕴藏着的,永远都是如同交易一般的等价交换。这并不是说,需要把所有的友谊都利益化,而是大家的薪资收入、兴趣爱好、共同话题会将人自然而然的分成固定的群组。
记得《欢乐颂》中有一段讲到一个女孩,想要融入到曲筱筱的那个富二代群体里,所以刻意维持着自己的精致打扮和高额消费,然而这一切被戳破时,才发现原来自己除了虚荣换来的酒肉朋友之外一无所有。
现实是,你有多少真正的分量,别人才会卖你多少面子。
前段时间,有港媒爆料,女神张曼玉独身一人前往地摊疯狂购物。这条新闻很快上了热搜。很多人不解,张曼玉这么一个著名演员,身价早就过亿,居然也会买地摊货。
但并不是明星就一定是连内衣裤都清一色的国际一线品牌,逛地摊市场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穿着地摊货就低了档次、降了身份、失了面子。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他们当然买得起一线品牌,也穿得住几十块的地摊货。他们不靠着品牌去彰显自己的实力,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舒适自在。
就像《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
人活一世,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最怕的是,你拼命想保住面子,最后把里子都输了。
原文来自:《不约客》ID:buyue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