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的灭绝是比一个人的死亡更不自觉的,好似是创造之程已经把那毁灭的手指按在文明的头。
———《猫城记》
闲暇间重读了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我更有冲动写下一些浅薄的感触。
《猫城记》写于1932年,彼时老舍刚从英国归来不久,而九·一八的枪炮声却还在耳边轰鸣。满目苍夷的中国,溃不成军的军队,毫无作为的政府,始于1840年的耻辱,目所能及的都是黑暗与绝望,偌大的中国看不见黎明的曙光,似乎下一刻就是国破家亡。很难想象目睹这一切的老舍的所思所想,权当是真的“吃多了”,才写下这部充满讽刺与象征的寓言小说,去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祖国将亡的悲痛吧。
老舍笔下的猫国实质上是对近代中国的影射,深陷在自己是“一切国中最古的国”的迷梦里,不思进取、盲目自大,把外国科技视为不屑模仿的奇技淫巧。但不屑模仿的背后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为尖端的科技,恰好相反,猫国军队的武器是木棍、居民的房屋只有四堵墙——没有门窗和天花板,他们用的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工具和最保守的思想。以至于当他们去模仿外国的教育制度,学出个工农商却毫无用武之地——没有工厂、没有商人、没有农事。教育只不过是一个面子工程,学校开设只是为了不被外国人耻笑,所有人在上小学的第一天大学毕业,教师的地位只不过是被政府和学生欺压的对象。由外国传来的民主、革命、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完全变了模样,大家革命或者兴建“政党”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皇帝随便给个一官半职或者塞点钱,就能立刻变成“保皇派”。在一次次的社会变动中,社会只变得越来越乱,百姓也变得越来越苦。
整个猫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所有外来的先进思想和科技都只会被同化为新的垃圾,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麻木愚昧、崇洋媚外,思想都是几千年前的糟粕。全社会没人从事劳作,大家都只是懒散地等待着别人的援助,国家财政的运行只能通过向外国变卖各种文物和书籍,毫无对民族历史的崇敬之情。而猫国真正发展到极致的还是崇洋媚外的奴性姿态:猫国的法律管不到外国人,甚至法官还要向打死人的外国人道谢。所有的猫人都对外国人心怀恐惧,甚至外国人咳簌一声都能让猫国的土地发生一次地震。
在这样病态的社会里,只有一样事物以原本的样貌传入猫国,并且占据生活的方方面面——迷叶。老舍笔下的迷叶就是鸦片,是毒害精神的毒物,吃上几片就能让人舒舒服服,然后沉迷其中。所有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获取迷叶,以再次体验到飘飘欲仙的感觉。同样沉迷迷叶的政府甚至定迷叶为国食,还颁布最为“人道”的法令——抢迷叶吃者无罪,毕竟迷叶是万能的,无论参军还是从政,没有迷叶都是万万不可的。
人类的进步需百年千年的积累,退步却不过须臾之间。就这样,本来就落后、不思进取的猫国,又因为迷叶醉生梦死,猫国的结局几乎是早已注定。亡国是预料之中的,却不曾想,最悲哀的莫过于猫人的自相残杀——当侵略者矮子兵将最后两个猫人囚于笼中,“硕果仅存”的两人不仅没有相互扶持,反而拼个你死我活,导致猫国灭亡的同时,也是猫人灭绝的时刻。
在新理念冲击落后社会的同时,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和种族歧视等改革失败后,猫国文明也遭受波及,还有荒谬的习俗和糟糕的外交关系侵蚀国家根本,这儿隐晦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和罪行,谴责列强和迷叶给国民带来的伤害,引发这一场毁灭性的国难。
这就是老舍为我们呈现的猫国,这个完全脱胎于近代中国的猫国,大概是老舍所能想象的最腐败无能、最盲目自大,也是最黑暗、最没有希望的国家。但它却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有近代中国所有的弊端,它所有的意象都有近代中国的影子。老舍所虚构的猫人社会,意在影射当时列强入侵的抗日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不断,而且在鸦片的残害下,千千万同胞生不如死;而且在自顾不暇就苟且偷生的当下,冷漠麻木的自私者占多数,千疮百孔的人心和纷争也加速了国家的颓势。
小说通过“少量的正义”去对比“大量的腐败”,既表达内在主题“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以反讽的文字替人民发声,又用事实描述猫人的不可救药,反映当时的旧中国现象,抨击那些在外国人面前讨好屈膝、狐假虎威的洋奴。
《猫城记》总让我想起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虽然是寓言,却充满了暗讽与现实意义。就像老舍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我之所以揭露他们(猫人)的坏处,原是由于爱他们,这是无可否认的。我爱他们,惭愧!我到底只能讽刺他们了。”于是他寄希望于这本书,只想发出那一句振聋发聩的呼吁:
亡国,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什么也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