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畔的医脉传承:聊城大德中医的170多年时光故事

在聊城古运河畔的青石板路上,“大德中医” 的木质匾额已静静悬挂近两百年。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药香与墨香交织成岁月的味道,这里藏着的不仅是数百味药材,更是一段跨越七代人的医道传奇。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举子路大德放下功名,怀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的初心创立医馆。这位深谙《黄帝内经》的儒医,将儒家 “仁爱” 思想融入医道,在《路氏经典验方集》扉页写下 “医道精诚,贵在活人” 的祖训,为这段传承埋下精神根基。

第二代传人路爵林扩建医塾时,特意在庭院种下槐树,如今这棵古树已亭亭如盖。他常对弟子说:“医馆是治病的地方,更是传德的学堂。”1952 年聊城瘟疫肆虐,第四代传人路凤翔连夜献出祖传防疫方,踩着三轮车送药下乡,那张泛黄的 “爱国卫生模范” 奖状,至今仍在馆内诉说着医者担当。

医馆的陈列室像座微型博物馆:道光年间的铜药碾磨出岁月包浆,光绪年间的药柜抽屉上,朱砂写就的药名被无数次抽拉得温润发亮,更珍贵的是七代传人的手写医案,字里行间记录着从 “癫痫圣愈汤” 到 “路氏培元饮” 的方剂演变。2021 年 “齐鲁中医药百年老商号” 的牌匾挂上墙时,第六代传人路成维特意请来老药工,用古法炮制了一炉安神香,香气里飘着的是传承的温度。

如今的大德中医,古法制丸术的竹匾仍在滚动,小米校准药丸大小的传统未曾改变,而脑电图仪与体质分析仪又为古老医道注入现代活力。当第七代传人在诊室为患者诊脉时,窗外的古运河静静流淌,正如这段医脉,既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奔向未来的光明。

注:本文为中医文化传承分享,旨在传播传统医学历史,不构成诊疗建议。如需中医调理,请前往正规医疗机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