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新翻看了一遍《互联网的本质》这本书,成书于10年前国外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之时,那时中国互联网正在腾飞前夕。
这本书描写了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形成的关于企业经营与内部管理的一套体系如何在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变得不合时宜,企业经营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想要改变现状却又不肯踏出舒适区的状况。
封闭的内部管理体系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出现了一条鸿沟,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变得唾手可得,促使人与人之间的高频交流,而这时的企业还保留着封闭的管理机制,严格筛选对客户传递的信息,以规避风险为理由禁止与员工互动交流,远离了互联网的喧嚣,同时也将客户挡在了自己的门外,在企业与客户之间树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样的情况使很多传统的企业脱离了客户,听不到客户的心声,从而丧失了很多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企业随即陷入恐慌,急切希望改变,但这种改变是在自己仍然能够掌控局面的改变。
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没有中心点,也就是说互联网的诞生是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但是没有人可以掌控,我们都构成了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一个点,要参与,发出自己的声音,倾听别人的声音,而不是掌控别人。
这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是背道而驰的,传统企业管理讲究在层层架构中高效完成并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层层组织架构的本质不在于你可以干什么而在于你这个岗位不可以干什么,每个岗位被高度机械化变成一颗螺丝钉。
企业喜欢被控制的客户,希望客户能完全接受企业一样传达的信息,希望客户听话得被企业广告宣传迷惑,希望客户是傻子。
可是往往客户会在网上相互交流对一家公司一个产品的看法,甚至还会相互吐槽公司不好产品不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司越来越难以控制客户了,没有产品建议的反馈通道,今天的客户有可能变成明天的黑粉。
如何改变这一情况?企业只有参与到客户讨论中,给客户提出建议的通道,如果有的问题被很多客户反馈那就要及时优化,让客户感受到自己真心被重视。
不再想要控制客户。一切尽在掌控是例外,生活在危机四伏的世界才是常态,参与到客户讨论中,甚至与客户一起吐槽不好用的产品,与员工讨论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打破企图控制的愚蠢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