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7日,庚子年六月十八,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凉爽的秋天快要到来
“秋前秋后一场雨”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
意味着气温下降一次
《立秋日闻蝉》
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立秋而未秋
一想到秋高气爽,就令人神往
然而,立秋并不代表酷热结束
此时在中伏天,天气仍然很热
灿烂的阳光依旧 ,炽热的大地如常
“秋后一伏”,大多不止一伏
其实,还有半个月都在伏天里
气温连续五天低于22度才算入秋
以此来算,白露时节就会凉爽了
俗话说"秋后一伏,汗死老牛",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再过10天才正式出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才正式宣告结束。所以立秋之后的半个月左右,炎热的天气还会持续,所以有"秋老虎"之说。
立秋气候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后有“秋老虎”的余威,虽然一时暑气难消,但是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故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 凉风至(8月7~11日)
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同时,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此刻。
二候 白露降(8月12~16日)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大地也会有雾气产生。
“露从今夜白”,白是秋之标志,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 寒蝉鸣(8月17~22日)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秋凉以后,寒蝉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厉。万事有迹可寻,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
立秋之后有“晒秋”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画师
人们在院内屋顶晾晒农作物
居高而望满目是浓烈的颜色
初秋的五颜六色恰似山水画
把最诗意的秋天展现给人们
《立秋后题》
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立秋养生
中国南方立秋之时还是夏暑之时,由于台风雨季渐去,气温更酷热,因而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也被称为“长夏”。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
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气候特点:天气逐渐凉爽。
人体反应:情绪低落,易出现干燥症。
易患疾病:肺燥、便秘等疾病。
养生原则:滋阴养肺,内心要保持平和宁静。
立秋食补:适当多吃酸味、生津润肺食物。
立秋药补:多食用补气养阴之品。
起居养生:加睡眠时间,应早起,选择清幽之地晨练。
经络调养:敲胆经,刮痧去阴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