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很了不起的,择地而居,这里,黄河流域土壤肥沃,种植的玉米小麦养活了代代子孙。据记载金朝时黄河流经这里,当时李姓人氏在这里摆渡,方便行人也可养家糊口。现卫河东岸之上有李氏后人居住,面河而据,火红门对上…入渤海清晰记载着历史、对先人的缅怀。隋唐明清随人工运河的挖掘,这里成为南北商业运营中心,大大小小的码头十几个,陡峭的石阶残破的石头依稀诉说着人来人往的熙攘。午后迎着火辣的太阳,站在渡口,寂静中似有密网交织如林桅帆在河中穿梭,和着一两声蛙鸣舶来舶去。古代主要以双足踏天下驴马为陆路交通方式的出行,远没水运高效快速,所以水陆兼具的道口无疑肩负了这一历史重任。
大运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停歇,去顺和北街澡堂洗去一身的泥土臭汗和疲惫,在餐馆边听戏边吃饭,饱腹同时满足着精神的享受,民间大平调、二夹弦、大弦戏应允产生。当时所有活和交易基本全靠体力完成,单纯的素食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商客甚至高官的味蕾享受,清顺治年间,烧鸡这道硬菜在此诞生。
这道菜的创始人张炳,后经八代人的传承与改良,干爽劲道易保存的道口烧鸡家喻户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逢年过节,是串亲访友的佳品,餐桌上的美味。原味凤爪吃起来如同嗑瓜子,微咸,一旦开口就停不下来,咋把几下嘴,回味悠长。拿过凤爪的手也无需清洗,在他们的包装纸上轻饰几下,粘和油渍瞬间一干二净。
斑驳的蓝色大块砖墙书写着历史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下深浅不一的碾轧印痕。道口古街狭窄的胡同,几十厘米宽,仅容一个胖子单向通行,以前的人应该身材矮小,东西肩挑手提,要么独轮车运输,无需太宽的道路;还有一样好处,便于防盗。但都很深,有一线天之称。古镇胡同都有自己独特名号,按居住姓氏命名,如申家胡同,马家胡同;按形状命名,裤裆胡同很博人眼球,走进去东西走向类似裤腰,南北走向有两条腿九曲十八弯;以曾经的公共活动场所命名—澡堂胡同,为南来北往高官客商提供洗浴服务。
喧嚣亦难回首,繁华落尽下石,古朴静谧的街道回荡着洒落一地的脚步声,刚登岸与奔向码头赶船的忙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