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老子提出治国者要运用返璞归真的治法,要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不能提到巧智来治国。
老子认为,统治者以智治国就会引起百姓的巧以应付,以致机巧横生,奸诈伪饰盛行,最后天下大乱。
人的智巧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道德的基础而用智,那么就会成为天下的大祸患。
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统治者治理不善造成的,那么统治者应该怎样安抚民众呢?老子指出,应该“将以愚之”,这里的“愚”是淳朴厚道的意思。
一旦民心淳朴了,民众就不会惹是生非,胡作非为了,这样天下也就自然太平了。
一个国家,如果政令繁杂,那么不是好事,只能说明统治者多事多为,只能导致社会问题更多。
一个社会,如果民心浮躁不安,乱象纷呈,只能说明社会问题太多,价值导向出了问题,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根本来说也是统治者妄作妄为的结果。
继续第六十六章“百谷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百谷王:百川,百川所汇集的地方。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为它善于处在底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百谷王,汇聚了百川,所有河流所汇往之处。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所以圣人想要在人民之上统治百姓,就要以谦下姿态对待百姓;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圣人想要在前面领导人民,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重:累、不堪重负。害:受害。
如此,圣人居于上位而百姓不会感到沉重负担,圣人居于前面而百姓不会感到受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这样,天下人民就会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厌烦。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这一章,老子充分展示了对人民的好意。结合上章理解,明确表明了老子并不是要统治者居高临下地摆布人民、愚化人民。
而在这章提出,统治者必须要在人民面前处于“下”和“后”的位置。
本章的开篇,老子以“江海成为百川之王”的物理现象来引出“善下”的观点。
江海之所以能纳百川,是因为江海位于百川之下,所以百川自然而然的就归属于它了,从而成就了江海的浩瀚,成了百川之王。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引喻出“善下”和“不争”。
老子认为,统治者权势在握,容易给人民一种压迫感,一旦肆意妄为,过度干预,人民就不堪其累了。
因此,老子提出统治者要“善下”和“不争”,尽量避免给人民负担与累害。
最后一句表达的就是,如果统治者让人民没有感到压迫的感觉,那么他不但可以赢得国民的拥戴,还会获得天下人的推举。能够实现这些,天下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抗衡了,天下百姓也没有什么理由要争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