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并封(二)
万历皇帝换掉了王家屏,表面来看是万历不爽王家屏,根本原因是万历的目的。
什么目的?
就是要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嘛。
所以,万历接下来要找一个他觉得可以帮助他完成目标的人来做首辅。
这个人是王锡爵。
王锡爵是申时行时代的三辅,后来因为母亲重病请假回老家了,这一回老家就不来了。(滞留不归)
王锡爵聪明啊,知道北京是个大漩涡,自己身为辅臣,一回去就得参与进去,无法置身事外,还是在家静静看着吧。
但是,我们要说,王锡爵不是不负责,他后来给万历写了一封奏折,奏折是谈立储问题的。
也就是因为这封奏折,王锡爵成为了新任首辅。
王锡爵回京的消息震惊了北京官场,在争国本问题的斗争上官员们正处于下风,王家屏刚刚被“打掉”,正是需要一位新领导带领大家完成“争国本”任务的时候,而王锡爵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首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申时行时候就是内阁辅臣);其次,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坚定的斗争立场,和高拱顶过牛,对张居正时期的一些政策也敢于直言,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当时朝中大臣伸着脖子盼星星盼月亮,等啊盼啊,可把王锡爵等来了,为首的官员就去找王锡爵,商量怎么立储。
王锡爵笑着说:
“诸位大人回去后告诉大家先不要着急上书让皇上立储。(勿及建储事)我们内阁自然会起到我们的职责。”
“这事就交给我们内阁了。”(阁中自当一力担当)
交给内阁,就等于交给了王锡爵。
王锡爵胸有成竹啊,那样子仿佛东宫之事尽在我王锡爵之手,王锡爵这话一说,大家都放心了。
在王锡爵看来,立储问题不能急,要慢慢来,之前之所以失败,就是出在急上。
王锡爵不急,万历急了。
万历下旨礼部,旨意的内容大概是这样:
立储问题一拖再拖,也不是回事,所以朕先想了个主意:把长子三子五子先封为王爷。如果皇后生了儿子,此乃嫡子,这就是太子,这三位就是王爷;如果没生呢?从这三位里择优选一个为太子。
朱常洛之所以得到群臣的支持,与他的智商无关,与他的长相无关,只是因为朱常洛的身份:
皇长子。
按照礼法,立嫡子立长子,没嫡子就立长子。朱常洛凭借的就是长子的身份。
这道旨意一下,甭管你长子什么的,公平竞争。
朱常洛唯一的凭借,朱常洛的必胜绝招,就这样被“合法的剥夺”了。
看似公平,却是对朱常洛的及其不公。
就在大臣们准备写折子奋笔疾书的时候,有一个消息传来:
内阁奉诏了。
奉诏,意味着内阁同意了。
同意,意味着屈服,意味着成为万历的“帮凶”。
在大家看来,王锡爵就是这样的“帮凶”。
“你说把事情交给你,你就给我们这样的答复?”
希望变成失望,失望产生愤怒。
一群大臣来到内阁,“围堵”王锡爵,要求给个说法。
王锡爵一看,内阁不能呆了,赶快回家。
“风紧,扯呼~”
王锡爵想到回家,大臣们也想到了,负责王锡爵家“围堵”的是礼部尚书罗万化,王锡爵回家,罗万化带着一帮官员又和王锡爵争论。
王锡爵就像败走华容道的曹操,一个内阁首辅被大臣逼到这个地步,内阁不能呆,家里不能呆,王锡爵刚说一句“听我解释”就被大家的质问淹没了。
怎么办?跑吧。
跑到朝房,这没人吧?
还有。
顾允成、给事中史孟麟领着几个官员在这等候多时了。
全面撒网,全局布控,王锡爵真的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王锡爵找到万历,表示这事没办法。
面对这样的情景,万历不得不表示,册封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二十九年(1601),朱常洛正式成为太子。
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了15年,最终以群臣的胜利画上了暂时的句号。
不过别高兴的太早,这事还没完,我们还有下半场。
朱常洛成了太子,有了名,还无实,而且朱常洵没有就藩,还在北京城里。
这意味着,朱常洛的太子还是存在变数。
这就成为了双方的新的交锋点。
几年下来,有些大臣一看,万历喜欢朱常洵,而皇帝代表着权力,代表着真理,所以在立储问题上有些支持万历,特别是宦官集团,那些在外的税监矿监拼命巴结郑贵妃,慢慢的就形成了一股支持郑贵妃支持福王的政治势力。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朱常洵的机会还是有的,郑贵妃的势力还是在的,所以斗争还是要继续的。
不过在立储以后的下半场,故事的主角不在是朱常洛。
是一群人。
Ps:最近几天状态很差,我写这些是希望大家可以同时比较一下明和女真此时的状态,全面的认识努尔哈赤的崛起原因,但因为主写清史,无法大篇幅去诠释这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又很重要很复杂,所以每天茶饭不思,修修改改,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