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2017年就没有比区块链更疯狂的行业。
区块链技术的扫盲文章、数字货币的投资研究、项目白皮书的解读已经铺天盖地。
本文并不打算从区块链的前世今生说起,也不希望过多探讨数字货币的经济学分析,仅仅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思考几个问题:
作为金融机构看待数字货币,
我们关注什么?
应该参与什么?
能够推动什么?
最后获得什么?
***本文不花费篇幅进行扫盲,如果遇到术语和名词,烦请自行Google。
Chapter 1:皮相——一个新兴资本市场的样子
不管币圈是什么,它首先是个资本市场。既然是资本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这些熟悉的概念,也在币圈产业链中慢慢形成起来,它目前的结构是这样的:
在币圈,一级市场是项目方以及为项目提供各种资源和参与项目设计、ICO项目策划的投行和券商。
项目方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投行的协助才能搞定ICO所需要的资源,除了团队成员外,项目方要拉上几个币圈里的大佬站台作为顾问,还要有有名气的基石投资人和机构。此外,还需要敲定路演活动、媒体、分销、交易所、海外注册基金会等多种事务,这一切都需要投行的圈里资源。
经过了设计技术架构和组建团队及安排ICO前期各种事务,分销商、媒体、基金、ICO平台、社群等等机构开始粉墨登场了,媒体要为ICO项目方提供宣传推广的信息平台,吹嘘项目方的实力和技术,给项目方包装。分销商则面向不同的币圈群体进行营销推广,平台和社群也要发动起来向一波一波的币民宣传项目。而一些ICO基金在其中也参与进来,以很低的价格持有看好项目的token(通常是2-6折)。
一级半市场操作同时,项目方在投行的帮助下要落实好与交易所的上币事宜。交易所是重要的关键,上了交易所后就需要进行市值管理,而市值管管理需要项目方和上交易所前低价持有token的各方协调,避免集中出货导致市值大幅震荡,如同现实中股市中的做庄。
二级市场也逐渐衍生出期货合约、融资融币、双向交易和量化交易等玩法,在二级市场里面获得差价,搅动市场低买高卖,炒高人气,吸引新买家入场。
为什么不提二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炒币的民众呢?
因为他们和现实中二级市场的韭菜一样,没什么地位。
专题:币圈的投行
币圈的投资银行,行使的职能主要是帮助项目方和发行方对接市场资源,和传统金融市场的投行业务相去甚远。一个典型的币圈投行涉及的业务范围主要如下图所示:
投行一般不会代写白皮书,通常他们会要求项目方自己组织好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和素材,投行介入后主要带来的东西是“区块链思维”,这个说法就类似“互联网思维”。同时,投行会和项目团队一起设计整个代币募集的结构和计划。
合规性是投行的一块重要业务,但这个部分说白了就是——协助设立基金会。区块链项目发起的主体一般都是以基金会的形态存在。ICO在中国是不合法的,所以作为一个区块链项目如果希望进行ICO,其主体并不能在中国设立,那么这个慈善性质的基金会就需要选择在允许ICO的国家进行。
在这些国家中,新加坡金管局出台过一份关于ICO的合规性标准(但是不负责监督,所以不能认为是中心化监管),因此大部分的中国基因的区块链项目都是前往新加坡进行基金会注册。
投行一般会对这块业务收取较高的费用,6-10w美金起,实际上注册基金会的成本大概为20w人民币,因此合规是投行业务毛利水平比较稳定的部分。
根据私募的计划,投行会为项目方引进一些机构投资者和合格的个人投资者,尽可能地完成私募阶段的募集,通常为白皮书完成后的一个月时间。
一个典型的基于以太坊发行的侧链ICO,私募规模会在1000-5000个以太坊左右,这样项目就可以募集到大约人民币400-2000w(按4000元人民币的OTC价格计算)的投资。在这个私募总额中,5%会作为佣金支付给投行。私募中通常会引进一些基石投资者或者战略投资者,他们一般都能够以较低的折扣进行认购。
在进行私募的同时,上交易所的谈判也会同时展开,并且开始寻找一些上交易所后进行市值维护的资源,这两块业务严格意义上并不在投行业务范围内,但是币圈目前仍然处于“刷脸”的阶段,投行从业者的圈子往往比项目方要深广。上币完成后,投行通常也会要求一部分的token作为报酬。
对比我们所熟悉的投行业务,币圈投行并没有承揽承做的明显分工,也没有发展出非常明确的发债、增发、兼并收购等玩法,而是直接将项目的token对接到交易所上进行流通。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当前主流的ICO模式里,token的本质并不是股权,它可能只是一个支付手段或者积分,只不过在交易所中由于和USDT这样的锚定数字资产有了汇率,所以它可能会有法币的标价。
专题:数字货币投资基金
数字货币基金可以认为是币圈的投资机构。这个新的投资群体大致由三类人组成:
1. 在币圈赚到钱的人,其中包括买币的人、交易所、ICO成功的项目团队等;
2. 传统投资机构,包括投资互联网领域和投资其他传统行业的投资机构;
3. 从其他行业带着资本进来的投资机构,包括房地产商、煤老板、影视体育明星等;
其中,第一类投资人占相当数量。在过去的2017中,币圈人士多多少少都赚到了钱,实现财务自由者不在少数。此处,财务自由的标准是手里的数字货币价值1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完全打算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而是参考了更为通用的方式:发产品。
以下是一个数字货币基金所发产品的示例:
按照“投资策略”中的描述,简单计算一下可以知道:认购门槛为50个以太坊,当时价格约为900美金,也就是认购份额约为45000美金。并且,产品并没有说明分红、赎回等条款,所以该产品基本上以基金的解释为主,投资者只能接受。
然而这么不对等的产品设计,依然受到了追捧,投资数百上千以太坊的投资者大有人在,并且他们还不全是币圈原本的投资者,而是有不少出身实体经济的投资者,通过在场外OTC平台溢价购入以太坊来购买产品。
随着2018年一季度数字货币市场熊市降临,比特币价格已暴跌超过50%,许多投资者对投资加密货币开始持谨慎态度,加密货币对冲基金的热度比之前有所消退。到目前至少有9只加密货币对冲基金已经关闭,其中一些基金,像Crowd Crypto Fund,连网站、Twitter和Facebook帐户都删除了。根据对冲基金研究机构Eurekahedge的数据,以美元计价,主要加密货币对冲基金们今年前两个月亏损23%。然而相比于四个月前,数字货币对冲基金数量已经翻了一番,全球数字货币对冲基金数量已达226家。
与此同时,彭博社消息传出,索罗斯260亿美金的家族基金管理人Adam Fisher已经正式获得了内部批准允许进行加密货币的交易以及投资,入场时间还未披露。
可以很轻松认为这些数字货币基金在某些国家地区是不合规的,其设计是不完备的,也没有相应的监管力量,我们并不应该建议投资者轻易投资这些产品。但是作为金融机构,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这是一块我们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而这里面已经不乏行业先驱?
Chapter 2:暗流——数字货币ICO乱象
ICO项目要想成功发行,涉及到大量费用的投入。具体来说大致有几项费用:
1、 FA资讯、投行、合规,安排路演、做PR和分销商费用;
2、 投资人/顾问费用;
3、 上交易所的费用(简称上币费);
4、 上交易所后维护市值的费用(联动做市商、定期项目发布活动、PR);
在正常情况下,行业内第一、二种费用平均在300-500万元,第三项费用2017年大约在1000万元(币安、火币这样的交易所)左右,第四项费用每年度在500-1000万元左右。
可以看得出,ICO发行和股票发行一样,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前提的。对于大多数创业团队而言,是不可能巨大的启动资金的。
在传统的创投界,通常就要寻求启动资金、一轮二轮融资等,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股权会分给资本方。而在币圈,也有相当多的投资大佬(例如薛蛮子、李笑来等),问题是这些大佬参与项目(或曰:站台)的方式并不是对项目进行投资,而是需要项目向他们进行支付。看上去很反常,但其实并不难理解。
币圈大佬们的价值在于名气。他们很清楚众多项目排着队希望借助于他们的名气为项目吸引其他投资人或币圈的关注。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真实投资的项目,但多半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区块链布局,或者是个别币圈朋友、行业名人的项目。
投资人的问题解决后,接着需要找几个区块链产业里面的大神级人物为项目进行背书——也就是顾问。同样的道理,ICO的项目多了,区块链行业里来来去去的技术大神每个可能都已经挂了若干个项目顾问。所以这里也需要花一笔费用——没有几十或者上百万元是没有技术大神愿意的。
从这个角度看,币圈投资站台的模式和传统投资界并无二致:看团队、看资源、看回报。
而层出不穷的项目方团队和顾问造假,一方面是项目方根本没有这样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钱的问题。
项目方要完成上述的这些环节,往往需要投行的资源,帮助组建看上去高大上的团队、帮助联络沟通基石投资人/机构等等。其实投行也有水平很低的,ICO项目太多时,投行资源也不足了,或者有些投行也是混水摸鱼,直接造假给编造一些不存在的高端人才,甚至直接建议项目方在白皮书里虚构投资人等信息。
完成了投资人和顾问的环节,项目也到处去路演得差不多的程度,接下来就是上币环节,也就是项目发行的token(也有可能是主链货币,但主链上线前先发token)进入交易所。上币是个很复杂的事,比拼的是人脉,但更重要的是钱的多少。
目前火爆的交易所如火币、币安、OKCoin、比特时代、比特币中国等等,这些交易所基本都设在海外。前面说的1000万元或者2000个Eth只是最低费用,上不封顶的。据说有的上币费高达5000万元,还要免费送一定数额的币。
由于上币的项目众多,交易所还设计了一种看似民主的投票上币方式,简直刷新了笔者的认知。
火币网在2018年2月份,在日本推出了自助数字资产交易所HADAX,在这个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项目方,必须发起用户投票,谁的用户投票的数更多,排在前面的,就能够成功的上市发行。但是这个投票是有成本的,不是免费的。2月28日结束的HADAX投票显示,最终EGCC等10种数字货币获得上线火币交易所的机会。
按照投票规则,投票需要向火币网支付费用。用户每投一票需花费0.1HT,HT是火币网自己发行的数字货币,当前市值约为15元人民币一枚。也就是说,HADAX中的每一票,都需要支付给火币网大约1.5元。据测算,第一名EGCC花费近4800万元。不仅如此,前十中的每一种货币花费都不菲,最少的、名列第10的UUU也花费了至少3500万元。落榜的IPC花费了3479万,火币网公告指出投票的币不予返还。
有文章指出,投票排名前十的币种均涉嫌刷票。若以前20名计算,火币网借助这次投票可获得近5亿7000万元。而参与HADAX投票的所有币种,多达75种,按此整体计算,火币网将获得10亿元左右的收益。这种反智的设计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在这样艰难的ICO流程中,许多项目私募到的数字货币已经损耗大半,很难令人相信它们能够用所剩无几的资金来完成项目的落地。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上币之后,token的价格能够上涨,带来收益。但是有些项目方则选择了直接将手上的代币卖出离场,俗称跑路。
破发、归零,是真实存在的。大量的项目中间经过层层的坐庄和盘剥,到了交易所。中间各个利益方拥有的token都希望立刻变现,尽快拿到真金白银,无视所有的锁定限制,所以一上币就破发,甚至清零。
描述了这么多乱象,来宣贯一些正能量。为了避免这种缺少惩罚措施的败德行为,除了设置中心化的监管机构以外,币圈人开始发明出不同的机制来规范市场,例如DAICO就是其中一种。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4月23日表示“全国摸排出的ICO平台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场所基本已实现无风险退出”,众多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我国政府认为重大风险已经控制住,当下我国存在的跟数字货币经济有关的市场行为已经是可以容忍的。在这个背景下,币圈又开始活跃起来,ICO的数量也会回升,作为金融机构我们应当保持深入的观察。
专题:数字货币交易所
1、 交易所的性质——中心化or去中心化
与我们所认识的二级市场有明显的不同,最直观的一点是:数量多。
数字货币交易所全球估计在千家以上,一说达到了9000家,但是根据最新的统计,有效的交易所仅有177家(来自链塔智库的报告,但“有效”定义不清楚)。交易所们为区块链市场的资产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全球化、全天候的充足流动性,根据交易体量来看,可能广为人知的是以下的这几家: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我们所知道的二级市场交易所,在区块链、去中心化概念出现以后,可以理解为“中心化的”,而这些数字货币二级市场最大的交易所,竟然也没有一家是“去中心化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股票交易所自己参与市场的话,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币圈的交易所,则几乎是光明正大地在做这样的事情:交易所自身启用了非常多的交易机器人进行对敲和套利。
为什么它们可以这样?很简单——这些交易所并没有任何一家机构直接进行监管,而监管的行为本身,又会造成中心化的问题。因此,币圈的中心化交易所是一种不规范的存在,同时它又是带来暴利的直接场所,无论是发币者还是持币者,都要依靠交易所获得收益,这种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了交易所的“中心化”。
上述的这个矛盾,显然与区块链的气质不符,并且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
中心化交易所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弱
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比如交易系统防篡改性较差,且基于中心化的运营模式存在宕机的可能性,当服务器无法承载超负荷的流量,中心化平台有可能会出现宕机的情况。
安全问题突出,饱受非议
从早期的Mt.Gox被盗事件,到bitfinex和coincheck等交易所被盗事件,在损害用户利益和交易所声誉的同时,也对整个行业造成震荡性影响。用户将数字资产存放在这些交易所,不仅要面对交易所防盗措施不到位的风险,还要为交易所“监守自盗”的可能性担惊受怕。前两个月著名的“币安账户被盗”事件了解一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可以找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总数44个,其中上线并拥有交易量的去中心化交易所14个,交易协议开发中但已发行Token的12个。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与目前全球排名靠前的中心化交易所在规模上还有较大差距,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第一名OKEx是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量第一名的70多倍,去中心化交易所目前还未出现具有同等竞争力的交易所,该领域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2、 交易所的样子——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投资者通过交易所提供的终端或网站进行交易。这一点跟传统金融二级市场由券商直接提供、第三方通过券商的交易通道间接提供交易客户端的做法有明显的区别。
在这个意义上讲,交易所更多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自己提供了整个业务闭环,包括数字货币钱包、交易终端、交易系统(包括了撮合、报盘、订单、交割清结算等环节)、做市/流动性提供、以及是否上币、上哪些币种等。
由于交易所是赋予数字货币法币价值的核心环节,在整个币圈中交易所处于特权地位,只要沉淀得够久,用户转移成本足够大,其在用户体验上可以做得不那么到位。某些交易所的交易体验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另一方面,交易所的开发团队通常来自互联网企业,团队规模和背景并非传统金融IT(相对关注稳定和系统速度),也会导致其用户体验出现比较大的问题:交易相关的功能体验不如行情展示、电子商务相关的功能。
交易所产品的分析对比不是本文的核心,这里简单地列举几个交易所App的应用设计。
OKEX
Gate.io
huobi
从这些界面设计可以明显看出,这些交易所终端在行情展示、客户增值服务方面的用户体验会比较清晰,但是一旦进入到曲线、档位界面,设计上的经验区别就体现出来。再加上k线复杂的操作交互,许多交易的k线界面操作非常反人类。
除了用户使用界面功能的体验外,交易所的性能也十分令人堪忧,频繁的宕机、行情丢失、异常订单状态、API调用阻塞等,都说明了大部分的交易所背后并没有成熟的交易系统团队,而是基于一两个核心工程师拼拼凑凑搭建起来的。
综上,交易所这种形态,在产品设计和系统稳定性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可能,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能够达到券商交易系统水平的交易所出现。
3、 交易所的未来——逐渐正规化
虽然股神巴菲特一直坚持数字货币是个骗局,但是作为市场的参与者,金融机构存在的意义之一是为资产提供流动性和交易中介,如果不存在法律风险,一个合法的交易品种就应该为它提供平台。所以,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纳斯达克,宣布将进入数字货币交易领域。
“毫无疑问,纳斯达克将会考虑在未来成为一个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
美国当地时间4月25日,纳斯达克CEO Adena Friedman在CNBC节目中表示。当日,纳斯达克与加密货币交易所Gemini宣布技术合作计划,后者将借助纳斯达克的SMARTS市场监视技术,对全部数字资产交易进行监督,如比特币/美元、以太币/美元和比特币/以太币。这一合作有助于纳斯达克磨合监管技术在数字货币交易的运用。
纳斯达克并非还停留在考虑成为数字货币交易所,而是已确定性即将成为首个拓展数字资产交易的全球主流证券交易所,时间点计划在2018年10月份,如一切顺利,大约5个月后纳斯达克将正式上线数字货币交易品种。
这意味着,美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主宰市场。
专题:数字货币量化投资
在传统金融市场,量化交易已经成为投资机构必不可缺的交易手段,但是在数字货币市场,由于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对历史价格进行回测等因素,量化交易还仍是一片蓝海。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全球也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的量化交易平台,比如InvestDigital、Signals、QUBE、Enigma等,从不同维度,包括数据、策略平台、投资平台等入手,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拔得头筹。
这些平台主要有几个类型:
国内也有类似的数字货币投研平台产生,BotVS就是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平台之一。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基于Python和java的策略代码IDE环境,也提供了少量主流数字货币对价的交易数据以供策略回测。
但交易所众多,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交易历史数据缺失比较严重,回测框架本身也有其技术缺陷,整个投研因此而大打折扣。BotVS目前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数字货币套利策略买卖的场所。
还有一种形态,但仍未大量出现。类似于券商市场中的PB系统,币圈中的投资机构和量化交易机构、市值维护团队,都需要使用专业的交易终端和算法交易系统。毕竟交易所提供的交易端都只能单所交易,而机构和操盘手的交易往往需要跨所、跨品种,并且速度更快,最好能够直连交易所api,同时也要执行一些自动化交易的策略。
目前笔者了解到的仅有部分投资基金和市值维护团队已在使用自研的自动化交易框架,这些框架针对性地封装了对接多个交易所的接口,也内嵌了团队特有的算法交易策略,同时也支持交易员进行盯盘、批量下单甚至是对敲的功能。
随着币圈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量化投资的出现是必然的事情,作为正规军的券商在这个市场背景下,也可以思考下自己的角色。
Chapter 3:实质——币圈的现行模式是“人治”
币圈由于其“去中心化“的出发点,并不是一个法治的圈子,并且“去中心化”也被某些人利用来堂而皇之地回避监管。币圈绝对是一个被某些人控制的圈子,是“人治”。
3月份Pingwest品玩网的一篇文章直指“杜均”是一个币圈里的超级庄家。
根据文章的描述,杜均同时是火币网联合创始人、独立董事和股东;节点资本创始合伙人;“金色财经”的实际控制人。这里面有三重逻辑:
1、金色财经构成了杜均坐庄网络上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控制消息发布。
2、 杜均庄网上的第二个关键节点:持有交易所股份,分享操盘收益。
3、 “节点资本”是一家私募投资基金,也是杜均庄网上的最后一个关键节点。
整个“庄网”的做法大抵如此:节点资本投资并推动项目ICO,金色财经参与鼓吹,火币网上坐庄拉高价格出货或砸盘做空——无论这些行为是否由杜均亲力亲为,杜均都会以股东身份享有整个链条的巨额收益。
而按照杜均本人给媒体的回复中所说的,他其实是在做“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看上去无可厚非。而我们的问题是:有监管的资本市场法律不允许“布局上下游“。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不同的角色是泾渭分明的:投资基金和投行可以成为一家,但投行不能拥有媒体,也不可能拥有交易所,交易所也不可能拥有投行和投资基金,这是严格禁止的。
超级庄家并非杜均一人,币圈界的大佬们哪一个不是这样打着“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的名义在做着超级庄家的事呢? 通常大佬们的布局模式如下:
这个设计其实可以称作“赢家通吃”。无论项目如何、无论代币的价格如何,超级庄家永远是赢家。币圈内的朋友告诉笔者,几乎每一个热衷于布道的大佬都已经完成了“布局上下游产业链”,他们都是超级庄家。
专题:区块链媒体
媒体在区块链项目的ICO发行里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ICO的火热,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区块链媒体扎堆出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区块链领域垂直自媒体已经达到200多家,而这一数据在2018年随着区块链概念的热炒,已经野蛮生长到了数千家。
这些媒体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随着媒体数量的激增,关于区块链媒体的劲爆新闻也让人目不暇接,短短一个月内就传来了数十家区块链媒体的融资消息。
这里面在币圈名气很大有金色财经、火讯财经、深链财经、陀螺财经、虎尔财经、鸵鸟区块链、未来财经、共享财经、巴比特论坛等等。
知名媒体对于ICO项目方一般要收取100-300万元的PR费用,有的媒体一年做十几个项目,营收轻松过千万。区块链财经记者的招聘薪资也说明,这个领域的记者工资远远超过其它领域的人员。
币圈媒体的泡沫可能比ICO还大。
具体来说,ICO项目在“炒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市值管理”,各大内容平台上的相关文章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谓“市值管理”类似于股市黑嘴,就是项目方通过在媒体平台发布一些看涨信息的软文,在代币价格下跌时带动市场情绪,进而带动代币价格上涨。
有的区块链媒体基于自身利益会策划虚假报道,通过策划区块链或者比特币的相关新闻,很容易引发币市的价格波动,进而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市场收益。例如,某家媒体放出比特币要被严厉监管的消息,就会有人抛售比特币,比特币大跌后他们抄底吃进,然后再发布几条利好消息,比特币大涨后他们再卖出比特币平仓获利。
另外,由于某些媒体采编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也会导致假新闻产生。由于比特币和区块链在境外的活动空间较大,目前区块链资讯多为海外资讯,翻译海外媒体新闻是目前很多区块链媒体资讯的主要来源。而这对编译者的外语水平和区块链知识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一点细微差错都有可能曲解原文本意,造成信息传播的负面扩散效应。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区块链媒体的盈利模式很混乱。除了一些收费的资讯、专访等栏目,许多区块链媒体页面上都有硬广告,而很多广告都是广告主自己写好后,花钱放上去的。这些广告主不看重媒体的权威性,也不在乎点击量,针对性很强,只想让媒体背书,以便于在ICO时和在二级市场控盘时“割韭菜”。
内容出来后,项目方会积极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方法传播扩散。在区块链媒体中,有些大佬不但圈内颇有影响力,还掌握着交易所,自己还运作项目。这种项目在自己控制的媒体上大肆宣传后,还可以轻松地在自己的交易所上线,就算是“空气币”也会被抢购一空。
对此,人民网指出,许多币圈“媒体”所谓的资讯内容,不过是在为国家明令禁止的代币发行大肆鼓噪,更是直接触犯了《广告法》、《刑法》等国家法律。可以想见,区块链媒体马上就要经历一个洗牌的阶段。
尾声
关于币圈,还有很多专题可以写,比如区块链白皮书、代币/通证体系设计、市值维护团队等等,但是这些可能会偏离笔者本文想引起思考的问题:
作为金融机构看待数字货币市场
我们关注什么?
应该参与什么?
能够推动什么?
最后获得什么?
归结起来,整个区块链、数字货币市场活动里面体现了金融特点的环节我们都应该去关注,了解和分析完后,笔者得到了两个参与区块链的方向:
方向一,运用区块链来开展金融业务
使用区块链的技术,解决某些金融行业固有的问题,寻求在区块链上开展会比使用传统方式更有效率和价值的业务,更像是做一个或多个金融区块链项目。
方向二,开展区块链相关的金融业务
探索数字货币市场中的金融业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入这些业务,完成在数字货币、区块链经济中的卡位,更应该考虑投行、交易相关的业务。
关于方向一,我们已经开始有相关的尝试,比如通过联盟链的形式,用区块链技术和ABS产品做结合、参加国家机构组织的区块链研究和实践项目等。但是在方向二上,笔者还看不到有任何的动静。
诚然数字货币市场的本质问题可能是没有监管,市场中的各个主体都没有限制和下限,道德风险也没有惩罚措施,所以在某种角度来说这个市场很低级,不值得研究,金融机构有更加现实和有效的市场和买卖可做。但是:
数字货币经济和相关的市场已经存在,并且在各方打压下依然增长。
看看世界:
如果让欧美和希望借助数字货币弯道超车的发展中国家玩全了,我们还玩什么?
如果让不规范的市场参与者和不成熟的投资者把市场玩坏了,我们还玩什么?
反观自己:
有没有交易员懂得数字资产交易和分析?
有没有工程师明白数字货币交易所运作?
有没有银行家了解区块链项目的融资模式?
有没有投资经理研究过所谓的区块链思维?
有没有法律专家梳理了各区域的监管环境?
这不是一个规范的市场,很多项目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财务角度,都不是一个good deal。但正因为它还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从它体现出来的经济体量和应用前景来看,完全是一个dream market。
To be or not to be,should not be a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