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杂乱怎么办?

个人知识管理是什么?

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楚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前者是片面的,后者是综合的。前者属于书本,后者属于实践。正如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知识,也只存在于知行合一之后。所以,哪怕你只是把看过的书用给自己的语言输出一篇文章,也算得上是一种实践。

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什么?比较经典的单行定义是来自Tom Davenport在1994年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是获取、分配和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获取就是获取信息,分配就是按照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分类,有效利用最朴素的理解,就是对自己有用。不管是总结的思维模型能解决现实中的难题,还是分类的知识在写作中用得上,都属于应用。

有的人会问,个人知识管理有什么用?一个常见的好处就是让知识在未来某个场景可以更好的被记起,甚至被利用(思维模型)。其次,按照Andrew Hunt的观点,知识和金钱一样,只要被管理得当,就会存在复利,不管是定期学习的那些永不过时的知识,还是多元化学习那些适配市场的知识技能,都将让你获益良多。

个人知识管理达人tiago forte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步骤,提出了CODE模型,分别是capture(获取)、organize(组织)、distill(萃取)、express(输出)。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步骤:获取、组织、萃取、回顾、输出。详情如下:

获取: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当然是获取信息。这里要注意的是,要获取什么信息?或者,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的时候,要从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识渠道?

组织:组织即分类,获取完信息之后,就需要分类信息。分类标签因人而异,常见的有inbox(收件箱)、resourse(资源)、area(领域)、project(项目)。标签事实上是一个十分私人的体系,譬如当你在无意中积累了不少含有”否定"名词的笔记,那么你大可以在资源标签下开一个“否定”标签的合集,来存储相关的知识点,等知识点足够多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篇以“否定”为文章的初级框架了。

萃取:获取、组织完信息之后,就来到了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了,对信息进行萃取。或者简单点来说,就是浓缩笔记。什么内容需要浓缩?什么内容不需要浓缩?如何浓缩笔记?

回顾:将整理的笔记进行整理回想。按照必要难度理论,通过增加提取记忆难度的话,记忆的效果会更好。而浓缩笔记本身,就是在增加提取记忆难度。其次,我们还可以使用彼得间隔复习法,通过一天、一周、一个月复习一次,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输出:理论上个人知识管理之后,可以让你对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更透彻的认知,关于某个知识的索引会随着你的整理逐渐呈现出来,这时你再利用卡片笔记去进行写作输出就是再自然且轻松的事情了。当然,在笔者看来,个人知识管理的真正应用并不仅仅是输出,他还可以让你更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收集思维模型整理指导你的决策,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建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数字花园——既综合了自己所有平台的零碎信息,也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人基于你的输出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的独家小后院。而输出,就是建立这一切的第一块积木。

以上,是我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理解,有兴趣可以再进行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