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文:
记元修菜
蜀中有菜,如豌豆而小,食之甚善,耕而覆之,能肥瘠地(有肥地之功)。性甚热,食之使人呀呷,若以少酒晒而蒸之,则甚益人,而不为害。眉山巢谷元修,始以其子来黄州。江淮间如识之,此菜名巢菜,黄州人谓之元修菜。
元修菜,一种中药,也名小巢菜、野蚕豆(东坡也有一首词写元修菜,实证。据说,《苏沈良方》为北宋沈括所撰的《良方》与苏轼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产于蜀地,性状如豌豆大小,食用味道不错,将其堆在田地可以肥土。东坡词曰:“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性热,不经过处理食用会使人呕吐,酒制之后则不会。(“呀呷”一词何意?)“江淮间如识之,此菜名巢菜,黄州人谓之元修菜。”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