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00-78 郑和下西洋

   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四年皇权之争: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太监郑和为朱棣出入战场,屡建奇功。

    郑和本姓马,出生于云南,被带到南京成为宦官,后进入燕王朱棣府中服役。朱棣登基后,他成为朱棣最为信任的太监之一。

    朱棣在位期间,编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疏通运河,建世上最大宫殿群紫禁城,并迁都北京。

    下西洋的目的是弘扬国威及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选择郑和郑三保,则是命相师观察后觉得其面向最合适。

    南京龙江船厂及各大船厂陆续开工。马船用以运输,粮船用以运送粮食,坐船用以载运兵员,战船用以投入战斗。郑和宝船之大,为世界之最,其长100多,宽50余,排水量是其100年后哥伦布舰队的100倍,400多年后鸦片战争胜利的英国船不过郑和宝船的1/8。运用了当时最先进技术。

    帆船,需要的水手少,可多个方向,逆风行驶。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甲板上操作即可,不需要向西方船那样爬上桅杆。风+帆+舵,只要有风,船就可以获得动力,朝一个方向行驶。航海罗盘、牵星术=》导航系统,领先欧洲至少200年。

    使团多时达2W多人,武装护航,包括医官、医士、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民稍、买办、书手。

    1405年,从刘家港(今太仓浏河镇)出发,满载丝绸、瓷器、棉布、茶叶、淡水、粮食、燃料、蔬果、药材等,祭妈祖,200多艘大小船只,2W余人。从闽江口驶入茫茫大海。郑和的航线也被成为黄金水道,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如何保证庞大船队的安全稳定?通信系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恶劣天气用铜锣炮声联络。前进、后退、举炊、休息、起定等统一指挥。

  离开明帝国后,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先后访问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翠蓝屿、锡兰、柯枝,最后到印度甘巴里、古里,后开始返航。新加坡古称淡马锡,郑和曾经过这里,以龙牙石标记。

  与各国交换礼物,开展贸易,此外还带来了农具等工具(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有些工具在马来西亚至今仍在使用),开井(三宝井),返航途中还完成一项维和工作:歼灭海盗。

  2年多后凯旋,带回许多国家的使节向明王朝回访进贡,献上奇珍异宝。完成任务,令人振奋==》第二次到第N次:从1407年冬-1421年春,十四年间郑和船队五下西洋。第二次时已最远到达了今天的伊朗霍尔木兹。分别在今越南南部、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和印度建立了交通中心站,派支线,开辟了十多条新航线,至第六次,有船队已抵南非海岸。来朝贡的越来越多,惊喜运回了麒麟(实为非洲长颈鹿),当时被认为时祥瑞,被朱棣当作太平之兆。

【郑和航海图】

    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博物馆(私人),镇馆之宝将军井。

    彰显国威,开启贸易,传播中国文化。和平秩序,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

  “强不凌弱,众不凌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英国李约瑟曾说“东方的航海家平和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安全,虽以恩人自居,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不殖民不侵掠,和平友好交往活动,慷慨赠送。与西方远洋掠夺形成鲜明对比。

    东南亚  三宝庙三宝井三宝山三宝塔等纪念郑和。

    1422年,第六次远洋归来,文官们认为取来的珍奇异宝毫无用处,但耗费巨额国家财富。朱棣猝死后,其子朱高炽将西洋宝船作为先朝弊政,罢黜了造船。郑和也随权力变更而沉浮。

    1425年,宣宗朱瞻基即位,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修大报恩寺。宣宗感叹来朝者越来越少,置朝臣激烈反对于不顾,派花甲之年的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1431年,郑和再次带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七次下西洋,经历20多个国家,1433年农历6月21日驶回。1435或1436年,郑和南京病逝,也有传说郑和归途中生病,逝于大海。

    在明朝官员看来,郑和下西洋不值得提倡,后成化皇帝时,兵部官员刘大夏将郑和航海档案藏匿起来,下落不明。

    距郑和首航80余年后,哥伦布带着三艘帆船驶向大西洋的对岸,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的航行时间比郑和晚,装备也比郑和船队差,为什么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不是郑和?  值得反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