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经济的理念源于2008年的美国硅谷,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整合线下的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Uber像浪潮一样席卷全球,最终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最后一公里出行解决方案。而在体验当前最火的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之后,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 是共享还是租赁
其实,我们从商业模式的本质:供给、需求和他们配置、使用的组织形式来看,也能将共享单车模式这一“分时经济”与“共享经济”完全区分开来。作为网络双边市场,滴滴作为平台方,将供给方(车主)与需求方(乘客)连接起来,重构了传统出租车“B2C”的供给端,实现了配置效能的优化,是典型的共享经济。但分时经济与之相比,在需求方他们完全一样,但是它们在供给方的组织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共享单车模式中,平台方本身成为了供给方,他们购置资源并进行配置,并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 定位预约用车功能
使用摩拜单车时,每次从地铁站到公司,打开手机APP扫描后,发现车辆被别人预约了,自己当时时间非常着急,当你走几百米去扫另外一辆车时,发现这辆车也被别人预约了,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这相当于方便了一部人但是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又不方便,当然这只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会出现的情况,但是当供不满需的情况下,这种场景会越来越多,当我们体验后,经常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可能是我就只能删除APP了,如果在这个方面单车要跟从滴滴的预约功能,供给方属性不一样的情况下,这是否就是一个欠考虑的功能呢。 - 人流潮汐的调度问题
现在mobike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却是效率最高的解决潮汐车辆调度的方法。在没有mobike进入城市之前我们只能把车子停放到租赁站,而且上班时空无一车,下班时车满为患。mobike其实是市场经济的体现,哪里有用户哪里就会有mobike,因为当你住的地方没有mobike的时候你骑了一台回来第二天被骑走了,说明这里又增加了一个用户,后天你没有骑车回来但是如果出发的早一点可能骑走的车是他昨晚骑过来的,所以mobike的用户其实是社群,再过两天你住的地方下班后停放的mobike肯定会超过两台,只要他们有需求就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骑车回来。 - 人为破坏,藏匿,不按照规定停车
人为的藏匿、破坏、不按照规定停车的行为是我们每个用户都痛恨的,但起码现在我们不用担心自己买车会被偷的问题了。整个素质的提升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5年,10年,甚至20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这个社会丑恶的一面就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