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国多种民族艺术的集大成者,包括京剧、评剧、昆曲等,还包括各地方流传的民间戏曲,如豫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内容丰富,蔚为壮观。
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戏曲呈现出既俗又雅、驳杂统一的面貌,是中国人情感世界、善恶观念的高度浓缩,从古代开始就一直为中国人所喜爱,甚至宫廷、官家会专门搭建戏台,以此为乐 ,即便百姓也对此是喜闻乐见的。
那么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是如何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样的形式戏曲逐渐走入百姓生活中,甚至最后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东方国粹呢?
1、荡气回肠传千古
中国戏曲是古老的文化艺术,与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戏曲的雏形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们用歌舞来再现狩猎生活的场面,歌和舞的结合是中国戏曲最初的形态。
至宋代,中国戏曲得以迅速发展,市井杂剧应运而生,当时的文人为杂剧填词作曲并时而参与演出,大大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性,为后来戏曲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宋杂剧内容多以滑稽逗笑为主,展现鉴戒的意味,还隐含着对时事的谏诤和讽刺。在当时,“勾栏瓦舍”已经成为了盛极一时的民俗,也就是专门在商业聚集地“瓦舍”“瓦市”设置了专门的演出场所,即“勾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杂剧的偏爱。
宋朝南渡后,宋杂剧中引进了南方流传的歌谣小曲,在温州一带又产生了南戏(即南曲戏文)。
中国现今使用的“戏剧”一词其含义就包含着“南戏北剧”的意思。
戏曲真正成熟于元朝。元朝政府重视城市手工业,城市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读书人也都投入到戏曲杂剧的创作之中。
《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也称为《窦娥冤》,为元代关汉卿所作。戏剧故事描写了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幼时被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一次蔡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到郊外 ,企图谋害,被张驴儿父子救下。
张驴儿父子逼婆媳嫁给他们,窦娥拒绝。张驴儿就想毒死蔡婆,结果其父误食毒药致死,却诬陷窦娥。
窦娥为了救护婆母,屈招罪状,被判斩刑。在刑场上,她斥天地鬼神,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且都一一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做了高官,任廉访使,到楚州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伸冤。窦天章重审此案,为窦娥昭雪。
《窦娥冤》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揭露了贪官污吏及流氓恶霸猖獗的黑暗社会统治。学术大师王国维称赞此剧:“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自元代始,经明代、清代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为核心的中国戏曲百花苑。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湖南花鼓戏等,至今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2、多种文化艺术的融合
戏曲剧作的文学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艺术精粹,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戏曲的基础是文学。戏曲的剧作故事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剧作包含了唱词,这是戏曲所独有的。戏曲唱词文采斐然又通俗易懂,洋溢着汉语独特的文学美。
《牡丹亭》中唱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溪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些唱词继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字调、韵律无不体现着戏曲的文学性,也展示着戏曲的典雅魅力。
戏曲音乐丰富多彩
戏曲的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即演员的唱腔和器乐伴奏。
民间把看戏不叫“看戏”,叫“听戏”,可见在戏曲表演过程中,音乐的重要性。
戏曲的唱腔有很多种,比如昆曲的昆腔,京剧的皮黄腔,各有各自的特点。谈到伴奏用的乐器,比如京剧文场的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演奏乐器的乐师根据剧情与唱腔的需要,掌握着全剧的节奏。
戏曲的戏文和唱腔是依据不同剧种剧目的程式确定的。婉转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词、或急或缓的唱法,都是剧种本身的限定,所以戏曲才有了依据不同唱腔的分类。
戏曲的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
戏曲通过演员扮演的人物来表现社会、历史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因此戏曲的表演是与演员、角色的功力相关的。
在一个狭小的舞台上将故事情节生动的表现出来,就需要多样的表现手法。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为唱、念、做、打,也称为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这四项基本功体现了戏曲是一种舞蹈、武术、杂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京剧中的武生
武生,京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这类角色不仅要求演员的唱念功夫,还要求演员的武术功底。武功要好,功架要优美、稳重、端庄,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帅、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
比如《长坂坡》《借东风》《回荆州》等剧目中的赵云,就是这样的角色。
3、国粹——京剧
戏曲艺术家们对于戏曲的不断考究、扬弃、精炼、改创,使得戏曲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活动,至元代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明清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是继关汉卿之后中国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著有《紫萧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都以“爱情”为主体,其中最出色的当属《牡丹亭》。
197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以余生胜、张二奎、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进京”给乾隆祝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加工,吸收昆腔、京腔的诸腔杂调,逐渐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等特点的多声腔和谐、统一的体系,又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巧妙地将地方音和北京字音融为一体,使京剧的唱白听起来更加的通俗易懂、生动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到晚清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同光十三绝”,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光十三绝”是指程长庚、陆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等,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为开创京剧各行当流光溢彩的流派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根据表演艺术特点不同,产生了多个流派。1930年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先生获565分,程砚秋先生获540分,荀慧生先生获530分,尚小云先生获505分,至此“四大名旦”座次排定。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的表演各有特色,并且开创了各自的流派,衣钵得以传承,就是我们现在京剧中旦角的梅派、程派、荀派、尚派。梅派大气中正,腔较平直,骨重,甜,尾音常下坠;尚派多武戏,唱腔较硬;程派多文戏,唱腔风格婉转多变,讲究虚实相生,善用共鸣音;荀派多花旦戏,风格活泼。
梅兰芳对《贵妃醉酒》动作的考究
京剧著名剧目《贵妃醉酒》源于乾隆时的一部地方戏《醉杨妃》,梅兰芳将其去芜存菁,创造了以“衔杯下腰”“卧鱼闻花”“醉步”“扇舞”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梅派经典剧目之一。剧中生动地表现了杨贵妃孤芳自赏、醉酒后怀春的心态。
杨贵妃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各有不同:第一次是用扇子遮住酒杯缓缓地啜;第二次是不用扇子而快饮;第三次是一仰而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开始是她还怕宫人窃笑,故作矜持,掩饰内心的苦闷;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最后到酒已过量时,心中的懊恼、嫉恨、空虚.....便一股脑地倾泻出来。
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博采众长于各地方剧种而自成一家,而且从汉代的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跨时代汲取养分。她不仅仅是一个剧种,而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精华。从1919年梅兰芳大师率团访问日本,1930年赴美国演出至今,京剧的海外影响力已经遍布五大洲,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之精粹。
经过一代代传承淬炼,中国的戏曲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也将继续传承,丰富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
(摘抄整理之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