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开车回家,等红灯的间隙,我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我的双手没有再死死地攥着方向盘了。
偶尔因为肩周炎,还会单手扶着,让另一边手臂歇一歇,整个肩膀也是一种久违的、放松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刚学会开车那阵子,尤其是独立上路的头半年:
双手总是严格按照驾校教练的要求,紧握“三点”和“九点”位置,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肩膀也无意识地耸着,像一只受惊的鸟。
自己竟从未察觉,还是一位偶尔坐我副驾驶的同事忍不住提醒:“你怎么开得这么紧张?放松点呀。”
我当然知道要放松。可“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太平洋呢!身体不听大脑的指挥,它固执地认为,好像只有紧绷,才能确保安全。
直到某一天,我忽然发现,那份如影随形的紧张,在不知不觉中竟消散了。双手自然松弛,操作成为一种本能。
原来,焦虑与紧张,是走向娴熟必经的泥泞之路,无法绕行,只能穿越。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
她最近调到一个全新的岗位,这本是拓展能力的好机会,她却因此陷入了近三个月的失眠。
睡不好,精神便萎靡,免疫力也随之下降,整个人都想打退堂鼓,甚至萌生了离职的念头。
在调岗之初,我曾提醒她,要做好心理建设——这段适应期,快则半年,慢则一年。
尤其人到中年,我们既是子女的依靠,也是父母的支柱。
若决定迎接职场的新挑战,就意味着必须在家庭角色上做出调整,争取家人的支持,为自己留出全力以赴的空间。
一个人的精力就如同有限的容器,若不想它破裂,就必须懂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清醒的取舍。 想要兼得“鱼”与“熊掌”的结局,往往是两者皆失。
很可惜,我的朋友或许低估了新岗位的挑战,也可能高估了自己当下的承压能力。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会面临形形色色的压力。但承受压力的能力,却因人而异。这与我们的性格、阅历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我们的情绪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只是骑象人。在压力面前,骑象人的控制力往往微不足道,真正需要的是让大象(我们的情感和本能)通过反复的实践,熟悉路径,变得温顺。
换言之,承受压力的能力,无法通过理论学习获得,它必须经由真实的挫折与磨练来铸就。
一个过于一帆风顺的人,其抗挫能力往往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正因如此,我对孩子的期望里,也包含着她能适度地经历一些批评与不如意。
我不希望她永远活在聚光灯下,只愿她能长成一棵在风雨中也能扎根的树,而不仅仅是年龄虚长的“空心人”。
那么,如何真正提高我们的心理耐受力呢?
我的体悟是:去经历,去沉浸,给时间以足够的耐心。 相信自己,无论如何,先“熬”过去。
这正如我为自己规划的未来——我准备用两年时间,去探索一条新的职业路径。
我清楚地知道,那将伴随无数的煎熬与自我怀疑。为此,照顾家庭的重任也将暂时移交给他。
这就是我在这个阶段,必须做出的,也心甘情愿的“取舍”。
最后,我还是想对那位朋友说:无论最终如何决定,都希望你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在未来回首时,不后悔今日的选择。
人生的转变,从来不是从松弛开始的,而是从每一次笨拙的紧张中孕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