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与 书
书架上满满的书,都是我最喜爱的宝贝,无论是文学类的、漫画类的,还是会计专业类的。

看着书架我的思绪飘到了40多年前,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的书不是语文或者图画,而是我姐姐的小学课本《算术》。那一年我五六岁,我的姐姐已经上小学了,我大哥小学毕业,辍学在家帮助父亲做农活和捕鱼。大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教姐姐珠算。那些日子,在楼上的织布机前,大哥用家里木制的算盘教姐姐珠算。我没事儿干,就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很快我也学会了珠算。印象最深的是我把一加到十,算出得数是五十五。我乐此不疲。母亲在楼上织布,我就着织布声在旁边安安静静地打算盘,把所有能拿到手的小学课本《算术》里珠算练习题全算了一遍,又从头再来演算,一次又一次,就这样居然看得懂书了,尤其是珠算那几页,居然看得懂,居然练习全部都做对了。就这样,在我还不认字的情况下,我爱上了《算术》这本书。我母亲用赞许的眼光看着我,父亲疲惫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越发喜欢上《算术》这本书。我从此爱上了看书,也因为当时实在没有事可做,我就看姐姐的小学课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看,不管看得懂不懂,姐姐正在学的三年级课本我也都看完了。后来农闲时父亲和大哥从河里捕鱼,然后拿到十字街口的供销社门口摆地摊卖,我就跟在父亲旁边算账。父亲称好了鱼说几斤几两,我很快就把答案算出来告诉顾客。开始的时候父亲还怕我算错,总是要再重新算一遍。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他算得比较慢,顾客常常都等得不耐烦了,说:这个小女孩算对的,你不用算了。这样很多次以后,父亲就不再算鱼账了,就按照我算出来的钱数报给顾客。我越发喜欢跟父亲去卖鱼,每次都喜滋滋地跟着去,每次都得到顾客的赞赏。一直到我上小学了才没有去卖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早已囫囵吞枣般自学了姐姐的小学课本,包括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之类所有的课本。教我小学的有两位语文老师,我至今记得我很羡慕他们家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的书。小学五年我都是班级里成绩拔尖的学生,老师常邀请我去她家里玩。有段时间我和另外两个女生几乎天天放学后都去老师家如饥似渴地看书,还常常在老师家里蹭饭,周末亦然。其实也不算玩,大部分都在看书,偶尔也帮老师看看小孩,做些擦地板之类的小事。现在想不起来看的都是什么书,反正书架上有什么书看什么书,包括外国文学长篇小说、月刊杂志、小学课本,还有老师的爱人从他单位——上海外轮公司拿过来的旧报纸,还有语文老师去培训的资料讲义等等。现在只记得常常看到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我的父母农活很多,家里事情也很多,还要捕鱼赚钱补贴家用,他们根本没想到也没时间去接我回家,所以有时候晚上看到很晚才回家。
我们家收入不高,家里一大帮小孩要吃饭,要读书,还要攒钱造新房子,能为孩子们交了学费已经是很好了,所以,即使父母眼中我是个极爱看书的人,他们也不会再给我零钱去买课外书,况且我家所在的小镇上没有一家书店。我记得非常清楚:常与我一起去老师家的一位女同学的父亲常常出差,常买书在枯燥的旅途中看。有一次她父亲带回家一本外国小说,书名叫《三个火枪手》,我欣喜万分,自然爱不释手像往常一样想借回家看。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他父亲还没看完或者别的什么我不知道的原因,这次我同学她死活不同意我借回家看,又说他父亲明天出差,要带这本书在路上看。我就退而求其次,说不借回家看,就在她家看。我真的吓坏了,怕自己一天看不完,打算连午饭也不吃了,连续从早上看到晚上,一心只想早点看完。到了吃中饭的时候,她父母很热情地叫我就在她家里吃午饭,我不好意思,本来我没花钱买书能在她家看书,已经很好了,还在她家蹭饭,实在难为情,就说我回家吃,飞快地跑回家狼吞虎咽几下,又飞奔到她家继续看书。我本来在她家一楼的堂屋里看书,到了下午起风了,天也暗了下来,暗得看不了字,我又不敢要求打开她家的灯,怕费电,我就走到外面屋檐下看,风越来越大,我感到越来越冷,但我急切地想在今天把书看完,我忍住冷风继续看书,根本就没想到会不会感冒,会不会被冷风吹得头痛,一心只想着继续看书早点看完。后来天色越发暗了,我连字也看不清楚了,但是书还没看完,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看着我有点难过的样子,他父亲用温暖的语调说:“天晚了,你先回家去,我出差回来后你再过来看。”他父亲从此后就常常说我是个最爱看书的女孩。过了几天,我就问我那个女同学:“你父亲出差回来了没有?”天天催问。终于他父亲回来了,在我被告知这本书已经遗失了的时候,我呆若木鸡,心里一片冰冷。虽然书里大部分内容我当时也看不懂,但我就是渴望能够看完它。那时候我已经看了好几十本书了,反正能够借到手的书都能从头看到尾,借书时间宽裕的话,有的书还看了不止一次。《三个火枪手》这是我能看书以来唯一一本拿到手却没有看完的书。
记得我小学期末考在全校名列前茅,有一次学校在那个旧旧的大礼堂里开表彰大会,奖励我三本连环画,我欣喜若狂,这三本连环画是我首次拥有所有权的课外书。那一天放学回家的我像得胜的大将军一样被同学簇拥着,回到家,我父母家人都很高兴,我和我同学立刻给连环画包了书皮,我很大方地同意借给她们回家看,我对她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十分珍惜它,不能损坏我视如珍宝的连环画。
我的脑海中至今有着一本《新华字典》,是学校奖给我的,现在想起来好像价格是两角三分还是四角五分,这次我的同学们没有向我借阅。那时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多,我又做得很快,剩下的课余时间很多,我又没有别的课外书看,就看《新华字典》,从头看到尾,虽然字典上很多字我还未学会,大部分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是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农忙的时候帮父母干农活也在看。我记得母亲让我在晒谷场上赶鸟。我坐在小凳子上专心致志地看《新华字典》,邻居家有个大哥哥想知道我在看什么书那么入迷。他走过来时,把我从书的世界里拉回来。我问:“你有什么事吗?”他讪讪地说:“没干嘛,就是想看看你在看什么书?你家谷子都快被麻雀吃光了,你也不去赶麻雀。”我立刻跑过去赶麻雀,听到他离开的时候嘟囔:“《新华字典》有什么好看的,谷子都被吃光了也不去赶,我还以为是什么非常好看的流行小说呢?”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在一楼东边的房间里看书,窗前摆有一张木桌子,我在煤油灯下心无旁鹜地安静看书。可能那是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借给我的作文选,或者是我从小学语文老师家里借来的作文选,我现在想不起来具体什么书名。一个邻居在窗外说了一句:“怪不得读书这么好,别的小孩都去院子里乘凉了,你还在看书,我站在窗外看了好一会儿你也不知。”我汗颜,其实我也是很爱玩的,不过今天刚借来了作文选,我肯定要抓紧时间看完还给老师的,再说你一声不吭,我自然不知道有人在窗外呀。
直到我上了高中,我才有机会自己去新华书店买书。当时父母给我的生活费也很少,我总是从牙缝里省出来去买书,宝贝的不得了。后来我参加工作了,90年代初教师工资也不高,一部分交给父母,留给自己自由支配的钱更少了。我除了买生活必需品,穿衣打扮花费极少,其余的都用来买书了。我记得有一年去杭州和北京旅游,杭州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我感觉到眼睛不够用,甚至很多书都是我听都没听说过的,我泡在书店里直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才离开。我计算一下自己的钱包,能买书的钱全部买了我喜欢的书,心中还留有遗憾,很多书想买都没买成。我的行李包变得重了很多,我一点都不怕累,乐滋滋地背着,坐着火车到北京旅游,又背着重重的书回到温州家里。在回温州的火车上我几乎是手不释卷,旁边有个上海的旅客很奇怪地问:“书都是你买的?你是温州人?听说温州人都做小生意的呀!”他很奇怪温州人怎么会舍得买这么一大堆的书?我笑笑说:“是呀!我是温州人呀!我是教初中的老师呀!”他恍然大悟,发出一声长长的音,“哦,怪不得……”
现在想起来,从小到大陪伴我最多的就是书,如果说我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应该就是看书。小学毕业语文试卷上我的作文得了满分,几十年后在一次同学会上我才听小学语文老师说,我进入初中后那篇作文还被几个小学语文老师当范文读给那些学弟学妹们听。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在一本奖励给我的作文选扉页上写着“祝你写出纯钢一样的文章”。我惴惴不安,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到现在我也没走上文学之路,没有写出像纯钢一样的文章,遗憾啊……
几十年过去了,家里的书架变得越来越大。书,仍然放不下。我再也没有以往那样孜孜不倦地看完每一本书。生活上的琐屑,社会上的交际,好多看书的时间因此流失。然而,我爱看书的习惯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在如今浩如烟海的书堆里,我学会了选择。
阅读,悦读。

写于2017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