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范冰冰分手、双宋离婚在同一天被顶上热搜,一条内容相同的评论被刷了屏:“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仅仅因为别人的感情纠葛就给爱情贴上“不可信”的标签,未免有失盲目,但这两年层出不群的出轨新闻,确实也成了娱乐圈一道怪异的“风景”。无论是宋慧乔宋仲基这样“神仙眷侣”,还是郑秀文许志安这样的“爱情童话”,不管对方看起来多么完美,似乎都抵挡不了新鲜的诱惑。
要说这是娱乐圈的问题,倒也未必,环顾四周,咱们身边的出轨新闻也时有发生。看看下面的这组数据,可能会让你对爱情更加绝望。
研究数据表明,在恋人关系中,不忠情况存在的比例为30%-40%;而在婚姻关系中,这一比例达到了40%-60%。另一项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表明自己需要帮助克服拖延症;超过30%的工薪阶层并没有存款养老。
这说明什么?生活中无法抵制诱惑的人很多,远不止娱乐圈的那几个;而我们日常面临的诱惑,也远不止爱情一个。
如何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哥伦比亚商学院首席教授、世界“选择”领域前沿科学家希娜·艾扬格的新书《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所论述的主题。
我想起著名的“棉花糖研究”——虽然被很多家长引用来论述“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何重要”,但这个实验的本意,其实是对人类抵制或屈服于诱惑的深入探索。
在这个实验里,4岁的孩子为抵制“马上吃掉棉花糖”的诱惑做出各种努力,在放弃之前,他们平均的坚持时间仅为3分钟。
是即刻获得自己想要的,还是为了更好的结果而坚持下去?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思想斗争,可能只是觉得有趣;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诱惑带来的内在冲突。
是淋漓尽致的刷剧刷到半夜十二点,还是坚持早睡早起的健康作息?是冒着起痘痘的风险吃一顿烧烤大餐,还是保持饮食清淡?是听见消息铃声就秒回微信,还是先做完手上的工作再看手机?……
面对诱惑,屈服的决定很容易做出,但放弃之后、未能坚持带来的沮丧却常常让我们感到后悔。
当行为由于诱惑而违背实际所想时,我们的内心将经历怎样的斗争?明明知道这个选择的结果更好,为什么我们又会屈服于另一个选择?有时你会感觉自己是在用两个头脑进行思考。事实上,人类确实拥有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们相互协助,帮我们做出最终的判断。
那个“促使你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叫做“自动系统”,它知道当前的一切,下意识地、轻松迅速地运行,甚至在你还没有理清头绪的时候它就已经采取了行动;而另一个“反应系统”则是以逻辑和理性分析为基础来运行的,它通过思考来做出最好的选择——当我们使用这个系统时,还能清楚的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如果让你选,你愿意哪个系统来主导自己的行为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反应系统,但请注意:它的处理过程相对复杂,和自动系统相比,它的运行比较慢、也更耗精力,需要激情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更大的问题是,自动系统和反应系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不一致的。
“棉花糖研究”中,孩子们经历的就是这两个系统的斗争;面对新鲜刺激的婚外情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也是它们在发挥作用;你我每天入睡前和起床时经历的心里挣扎,还是由它们影响掌控。
即使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以及希望实现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人们通常还是会为自动系统提供的各种选择而感到茫然。
你甚至感觉自己似乎被一股外界力量所控制: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肯定素材被魔鬼附身了,所以我才会这么做。
看起来,的确是自动系统更加强大,总能轻易占到上风。但或许你和我一样,不会满足于这个简单的结论——
就算可以自我安慰的找到更多“同盟军”来证明“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们还是会看到,很多自律的人确实实现了“行为自由”啊——如果每个人都会被两套操作系统的冲突所限,他们又是怎样成功的抵制诱惑,摆脱自动系统的控制的呢?
首先,还是让我们向“棉花糖研究”中那些等待了15分钟、最终成功的抵制诱惑、赢得了胜利的孩子们学习一下:
这些孩子拥有惊人的自制力,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各种方法与人的自动系统作斗争。有些孩子用手挡住脸,这样他们就看不见托盘里诱人的零食了;有些孩子幻想他们正在玩玩具,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有些孩子成功的是自己相信面前的棉花糖是云彩,而不是入口即化的美味糖果。这样,这些孩子就从生理上或者精神上“隐藏”了诱人的零食,也因此成功地将诱惑踢出脑海。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有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忽略诱惑。
我知道这个方法看上去是有点掩耳盗铃,但只要它足够有效,就值得被我们借鉴和推广。
事实上,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忽略诱惑,具体的做法简单到让你不敢相信——
不在放有电视机的房间工作,即使电视已经关掉了;把饼干常在橱柜里,而不是放在桌子上。这些是人们实施自我控制时的常识,但是我们并不是经常采用这些小措施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想想看,洗完澡就直接把手机关机、电脑ipad都放到其他房间去,同事问“谁要一起出去宵夜”时去趟洗手间,进入工作状态前先把手机静音、电话线拔掉……这些都是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小改变。
而这看似简单的做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制诱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诱惑发生之前,你必须已提前有了应对的“预案”:
我们必须积极地思考如何实施自我控制,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自我控制。设定好目标,然后看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哪些诱惑是必须抵制的,而在哪些方面可以适当放松要求?
与其遇到挑战手忙脚乱见招拆招,不如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生活中哪些事情常常对你特别容易形成诱惑,每个人其实都心知肚明。提前画出“底线”,无论遇到怎样诱人的“意外”,只要把它放到自己的目标参照系里去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事儿该不该做了。
所以,别再说什么“人在江湖逢场作戏”的鬼话,无名指上戴上一枚婚戒——款式价格不限,道理男女通用——足以成为提醒自己拒绝别人“好心邀请”的强大理由。
哪有什么“身不由己”,只不过是你愿不愿意——
尝试教导自己避开诱惑,直到这种躲避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性、自发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