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的真性情体现在他性格里的“奸”和“雄”两个方面。他的奸诈奸而不贼,他的雄豪雄而不枭,他不能是奸贼,不能是枭雄,只能是奸雄,奸诈的英雄。曹操的奸,在《三国演义》里被无限放大。“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杀吕伯奢全家;被父仇蒙蔽双眼,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等等行径,为他的奸诈蒙上一层残暴的阴影。所谓“兵不厌诈”,他儿时的顽劣,战时用计的奸诈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残暴的影子一旦带上,这个人的反派形象便注定脱不掉,洗不白。曹操是《三国演义》里洗不白的反派,作者为他费了很多笔墨,浓墨里凝聚了“极端的损人利己和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何磊先生语)。这样的奸,似乎过分了些。
但考虑到《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这一艺术特色,从《三国演义》里认识曹操,也许“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办法”(鲁迅先生语)。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情结很重的小说,是一部对“忠”、“义”极度推崇的小说,曹操奸诈的性格里是否有那么大成分的残暴?他书中的性格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这有待商榷。
再说曹操的“雄”,他的“雄”体现在他的大气上,这几分大气混调出了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他有勇,说白一点儿是“担事儿”,司徒王允假借过生日之名请朝中大臣一叙,哭天下将丧于董卓之手,众官皆哭。惟曹操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并随即提出自己刺杀董卓的计划。也许这个行为有功利色彩在里面,但“满朝公卿”谁心中能保证没有过一分曹操的功利?敢放手一搏的,惟曹操而已。但这种刺杀的戏码,《三国演义》里数不胜数,曹操的雄,更体现在他的顽强上。他大战吕布,大意轻敌,结果损兵折将终于死里逃生,众将拜伏问安时,“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样的顽强,是袁绍所不曾有的,若说还有谁有,刘备也许有,但是刘备不敢,或者说不能表现出顽强中的那一份自信和乐观。
总而言之,曹操还是很真实的。虽然他身上的很多品质被后世人增增减减,但也正因如此,刘备只有一个刘备,但曹操可以是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曹操。读者可以偏向《三国演义》一点,也可以偏向《三国志》等历史材料一点,可以“奸”一点,但“雄”一点也无妨,正如曹操本人性格的大气一样,这个人物身上可以包容多元的观点,并且始终让人觉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