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的职位?”

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到大多数人只是描述每天做的工作,总把自己的责任限定在自己的职位界限之内,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构建学习型组织障碍我就是我的职位

对于我就是我的职位可拆分为两部考虑,1) 大多数人只是描述每天做的工作, 虽描述其工作内容,但是真的做好本职工作了吗,还是得过且过的工作着? 2) 总把自己的责任限定在自己的职位界限之内,这一点应该是显示普遍存在问题。

我就是我的职位

最近新东方年会上的《释放自我》火了,其原因在于歌词反映了公司基层员工的工作现状与内心诉求,这些问题不是新东方的个例,而是大公司的通病。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简单问题需要答案,董事长问总裁,而总裁问校长,校长问总监,总监问经理,经理问主管,主管问专员,专员还要问兼职。,初听到这句歌词时,我笑了,也许我的学习工作中也发生过类似的情景,引起了共鸣吧,可回想时却感觉这句话如此的熟悉。

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 《战后日本经济史》一书中讲述了他日本中央政府财政机关-大藏省的工作经历,其中写到大臣在国会的委员会上答辩时,如果被问道相关数据,就会回头看主计局局长,主计局局长继续回头看我,而我回头只能看到墙。而野口悠纪雄为了不回头看墙,能在答辩会上应对自如,做了完全准备,一个月加班高达300小时。可以看出大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态度,对事务的尽心尽力(每个国家、每个公司的文化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没有权利去批判别人的加班)。

工作中很多的问题是否来自于不能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呢,作为开发代码是否优雅,是否完成业务功能,是否高交付质量....每一个职位都一套评价标准,作为当前职务,是否做到最优秀,应当是评价此人能力的核心标准。

当年导师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凡事需尽心尽力。可当自己扪心自问是否对工作尽心尽力时,却十分惭愧。虽说代码优雅、无重大bug,和同事友好合作,分享以往经验,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却只能说对得起这份工资。是否可以总结如何代码优雅,bug统计分析,用心去体会每位同事,总结业务策略经验...也许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不只是我的职位

当组织中的人们只是关注自己的职位时,他们对所有职位之间因相互关联而产生的结果缺乏责任感。这一问题却很少发生在TWer身上。作为三方vendor,TWers需要与客户及团队内部各个角色合作,对所有职位之间因相互关联而产生的结果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这与其他vendor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来自于团队自我认知,也来自于客户的肯定。为何TWer比其他vendor开价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省事吧。

TWers与其他vendor有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在于公司将此点作为员工工作能力的一项评判标准,如公司五个维度中要求impact部分中能够多角色或跨团队建立关系,促进协作和沟通; custom focus中切实考虑客户需求,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并影响和引导他人。积极沟通与各角色沟通,为产品负责,这是每个员工工作的基本类容,是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早已深入骨髓,成为公司的一种文化。

总结

TW文化基因决定“我就是我的职位”不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障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