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正月都是年,过了此日年过完。这是民间的俗话,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和相关的风俗习惯起源于何时,确无可考。但有文献所载早在唐代以前民间就有此风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讲究繁杂风俗习惯也各具千秋。概而言之,不外有这么几种主要的渊源:
一.与易经八卦有关;
二.与天文星象有关;
三.与鬼神传说有关;
四.与农事节气有关;
五.与地域风俗有关……
一年四季:
春为东,五行为木,司神天干甲乙,月建地支寅卯;
夏在南,五行属火,司神天干丙丁,月建地支巳午;
秋在西,五行属金,司神天干庚辛,月建地支申酉;
冬为北,五行为水,司神天干壬癸,月建地支亥子;
天干戊己司中,五行为土,月建地支辰戌丑未均为土。司四围。
天一元始,正月建寅,二月自然建卯。卯为十二地支第四位,五行属木,属相为兔,卦象为震,字意为冒.茂也,象为开门之形,故有天门之称,阴阳属阴。
卯月之初,即为二月二,其与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相近,居于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此时大地回暖,春归人间,冰雪消融,万物蛰梦已醒,花草萌动。年过完,农事近,玩心敛,忙备耕。虔置社火,祈祀农神;又值此日是神话中的土地神的诞辰,因此祭拜土地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慢慢形成了风俗习惯。
另外在天文星象上古人把黄道附近周天空域按东南西北的二十八星宿区分为四象用以划季。每象七宿,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
太阴星(月亮)的运行每昼夜居于一宿,二十八宿住完就是阴历的一个月。故而曰“宿”(读音xlu)。
其中东方一象的苍龙的七星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角宿为龙角,亢宿为龙咽,氐宿为龙爪,心宿为龙心,房.尾.箕宿为龙身尾。因为天体运行规律,冬季时整个苍龙一象黄昏时都在地平面以下,我们看不见,当到每年卯月之初的晚上,青龙之角宿露出东方地平线,角宿为龙头之角,故称此日(二月二)为龙抬头。
龙为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兴风布雨,消灾去险。民以祭之,祈求平安。
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唐.白居易有诗云: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街头一字行。
农谚:
二月二,龙抬头,
万物复苏雨似油。
年年角宿光明亮,
岁岁如意大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为传统节日,各地叫法不一,如:青龙节,龙头节,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此日宜:吃春饼,卷合菜,猪头肉,煎焖子等。还有理发,祭祀,祈福,踏青等。
不宜:行针线,洗涤等等。
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风俗习惯,这里就不一一
祥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