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中年,育有一子,近期遭遇家庭经济危机,急需自我提升,重回工作岗位。无奈,生活琐碎如鸡毛,留给我学习精进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学习能力还差,这可如何是好?自然是要自我拯救,改善自己的学习力。我对学习的认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下面一个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开始。
“Hello,大家好!目前为之,我的门主修课里——有一门是A,其余全部是A+;GPA满分4.5,我拿到4.44。但我没有复习的习惯,这是我临时抱佛脚的成绩。它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它和我的奖学金直接挂钩。
我想说的是:照下面这样做,你也可以哦!
首先,我们要了解正常人类的记忆留存。这样一组数据形象的展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你的记忆留存率,当你只是听课或阅读时,两周后你只会记得5%的内容,处于假性学习状态;而当你讨论、实践、通过转述核心内容教会他人时,你两周后的记忆留存率在90%。
PS:
假学习:听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
真掌握:讨论(50%)-实践(75%)-教授给他人(90%)
注意:括号里百分数为内容记忆留存率。
你需要做的是:
1.每门课程整理成内容结构知识脑图!!!
只填写关键词,重在梳理全课程内容结构。
2.刻意练习!核心内容!
看着自己做的脑图,把自己想象成高水准教授,你的脑图就是你的教案,打开倒计时,你需要在1小时内复述出所有内容。
3.去背:没有口述出的内容!
复述不出来的内容,再做记号,重点去背。口述输出才是最能校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有多少人想得到却说不出来?不是脑子不好使,是没被训练过!7次以上你会形成思维惯性,这就是世界上公认的费曼学习法。
加拿大的小伙伴,用这种方法,一年时间修完麻省理工的33门计算机科学课程,并且通过所有考试,相当于四年的课程量。当方法成为习惯,跟别人的差距则显而易见。
高分人群,并非智商高,而是在不断前进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体系,找到了一丢丢小技巧,你照着做就好啦!
我是费程,努力向前,成长可见!“
这是读书营里小伙伴分享的一个抖音小视频,我特地把视频内容听录出来,因为这个视频,引发了我对学习本质和追逐优秀的好奇,我也想掌握学神的法门,把自己锻造得更加优秀。
不论这个女博士的真假,也不去探讨这段话内容的100%真实性。只说说,这段视频引发我的思考。
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过,”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我们只是说说而已,从未真正思考过,什么样的习惯会让我们优秀?
女博士说:“GPA满分4.5,我拿到4.44。但我没有复习的习惯,这是我临时抱佛脚的成绩。”这可能是真的,不是在吹嘘。
我有位表叔,妈妈是小学老师,他从小学习习惯好,不用人操心。每当大考的时候,别人在埋头复习,他却四处疯玩。当别人问他为何不复习时,他说,平常都学好了。
今天,我算是清楚的知道了,我表叔这种学习方式就是《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里提倡学习方法——精熟学习法。
解释一遍:所谓精熟学习法,就是指在进入更高难度学习阶段,应该充分理解之前所学习的概念。换一种方法说就是,真正搞懂了这一课,再开始学习下一课;或者说在没有搞懂这一课之前,绝对不开始进入下一课。其实,精熟学习法和费曼阅读法的核心要求是一样的。
不管这个终极学习方法是谁提出来的,我们记住它,掌握它,直到它成为我们下意识的一种行为就好。这样,我们离优秀就很近了。遥远的,不认识的人的例子不提,就说我表叔,考上人大不想读,大一之后重考,上北大,这就是优秀的人,可以靠实力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更需要获得这种通往优秀的本领,一旦掌握,终生受益。
但是,最简单的,往往不容易做到。
思考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知乎中曾有过热烈的探讨,但是,只是探讨,没有解决方案。)
为什么有人选择不通过学习(知识技能)这一更快捷的的方式,去减少生活的苦难总量?
一方面在于主体的无能力,或者大家常说的地位/知识/财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就是《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提到的观点:“稀缺心态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并且,其判断力和认知能力会因过于关注眼前问题而大大降低,而没有多余带宽来考虑投资和长远发展事宜。“
“另一方面,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生活的苦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学习却只能在长久的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在生活的苦难中混沌,而不愿意主动给自己找罪受。”
上面引号内三段关于人为何可以忍受生活之苦,而不能接纳学习之苦的论述,很精辟。来自Ray先森,富书签约作者,一个用文字思考问题,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写作人。
回到开头的问题:
学习的本质什么,什么样的习惯会让我们更加优秀?
认真再读一遍上面女博士说的话,学习的本质=模仿+刻意练习,练习到本能化反应,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技能。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就是走捷径,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习惯。能让我们优秀的习惯很多,单学习这一块,掌握这一条就够了。
找到学习的捷径,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用成就感加速学习步伐;构建认知回路,让所学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储存有序,随意提取,思维世界也会因此清晰有序。这是我看核聚老师的课程获得的体会。
再者,在学习心态上,宁静,不急不躁,这样才能专注,专注才能高效;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好;把握住能把握住的点滴,持续的、小步伐的前进。
每个阶段学习总结,我面对这两句话自省:
一项技能,没有训练至本能化反应,就根本不算掌握它。
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仅停留在书籍和本子上,平时的思考还是旧状态,等于没有学习。
送给自己的金句: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报有期望的勇气。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然后坚持,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