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主义》是奇虎360CEO周鸿祎《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之后的第二本书,花了几天读完,下面是核心内容摘要和自己的部分理解。
周鸿祎写这本书的目的:梳理自己的思路,以应对智能浪潮。
老周对智能浪潮发展的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产业有泡沫
- 纯粹的人工智能没有商业模式(必须要与产业结合)
- 人工智能威胁不到人类。(目前的人工智能只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量剧增让以前的算法速度和准确性得到提升)
- 搜索未来的发展方向:你问我答,你搜我看(我认为Siri是你问我答的代表,而今日头条是你搜我看)
- 真正的智能硬件不是使用安卓系统+联网。(需要靠大数据和更好的交互方式与人连接来发挥作用)
智能主义
IoT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即“物联网”。
IoT技术会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重新发明轮子,加入智能芯片和传感器,由卖一次性卖设备转为卖服务)
-
IoT有巨大安全威胁
- 企业和社会被攻击的可能性增加
- 可能发生物理伤害和人身伤害
- 用户大数据带来的隐私问题(届时几乎没有隐私可言)
- 用户信息安全三原则
- 数据是用户的资产,互联网公司只是托管
- 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企业想用数据需要用户授权
- 互联网有义务维护用户数据的安全
-
360未来主推人工智能
- 360的人工智能整体规划
- 可在云上、端上进行研发和升级的深度学习专用芯片
- 掌握深度学习前沿算法,面向大规模深度学习、训练的多机多卡软硬件平台。
- 基于人工智能的各种智能硬件产品
- 让智能硬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 目前360的人工智能产品布局
- 软硬件训练平台:360net
- 稳定、低功耗人脸分析系统
- 车辆环境感知
- 360的人工智能整体规划
-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
- 老周承认自己原来想的硬件免费策略行不通。(硬件没有像软件一样的边际效应)
- 完全按互联网公司规律来确定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不可行,硬件的边际效应很差。
- 硬件赚钱很合理
- 如果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硬件本来就应赚钱,否则只做软件,硬件越来越差。
- 消费升级,人们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体验付费。
- 未来产品细分更丰富,有更多的智能硬件出现的可能
-
人工智能生态格局
- 人脑芯片
- 量子计算
- 仿生计算机
-
我眼中的大数据:未来科技的灵魂
- 大企业为什么对大数据基础改造慎重
- 目前大数据服务公司多为初创企业,大企业不放心
- 对安全的担忧,不愿意把数据迁移到云端
- 大数据的处理
- 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数据和对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 大数据的5个发展阶段
- 部署阶段
- 生态体系成熟
- hortonworks和cloudera公司
- 大数据基础设施持续创新
- apache spark
- 统计时序数据库influxDB
-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结合
- 人工智能某种程度上是大数据的产物
- 大数据应用的加速发展
- 在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
- 大企业为什么对大数据基础改造慎重
-
大数据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 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让人工智能发展迅速
- 机器学习从数据中自动分析获得规律,从而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应用场景:搜索、垃圾邮件过滤、机器翻译、在线广告、手写识别。
- 大数据是含金量很低的“矿石”,需要学会提炼方法。
- 人工智能的两个分支
- 无规则,读大量数据,依靠统计和概率分析进行处理。
- 神经元网络深度学习
- 大数据的战略意义
- 让企业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
- 与产业结合,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增值
IOT与智能化
- 所有IoT本质都是“手机”
- IoT定义不等于物联网,IOT绝不仅仅是传感器
- 智能汽车是4个轮子的“手机”、智能眼镜是带着两个镜片的“手机”。
- 实现IoT,智能化是第一步
- 智能设备暴增,数据量庞大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能发现背后规律建立模式识别,看似机器的智慧,其实是算法的作用。
- 把产品从物理设备变成智能化的终端,是传统制造业的机会。
- 老周的IOT产品观
-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
- 第一阶段PC互联网已经结束:颠覆传统媒体,成为新媒体(我觉得是人与信息的连接,代表公司门户网站+百度)
- 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我觉得这个觉得主要把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服务连接起来,微信、陌陌、京东、淘宝、滴滴等)
- 第三阶段:万物互联(未来谁主沉浮?)
- 软硬结合的互联网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 老周认为纯粹的不依附于硬件的互联网会慢慢消失
- 很多智能硬件本质上是“手机”,软件是灵魂,硬件是肉身。
- 产品改变世界,做有意义的事情最重要
-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
- 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交锋
- 老周的建议
- 做巨头今天看不懂的事(成长于边缘,比如几年前的B站)
- 要比巨头跑的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做法上跟巨头反着来(颠覆者的创新)
- 竞争策略
- 侧翼战、速度、聚焦
- 老周的建议
- 利用人工智能做有价值的产品
智能硬件方法论
检验技术革命的标准是产品能否解决用户的问题,是否能带来用户价值和用户是否埋单。
-
做产品的六字真言(刚需、痛点、高频)
- 刚需、痛点、高频
- 没有需求谈不上体验
- 脱离需求,产品设计的再漂亮,也无法与用户共鸣
- 产品失败的原因
- 伪需求
- 非刚需
- 刚需、痛点、高频
-
优秀产品经理的“四心” (用心、同理心、处处留心、没心没肺)
- 用心:对自己、对产品负责
- 对产品负责
- 看论坛评价(真实用户反馈中琢磨改进点)
- 看同行产品(竞争对手分析)
- 不断思考和打磨产品
- 对自己负责
- 仅是对工作尽职,很难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 把产品当作自己用心雕琢的作品(拿出装修自己家的精神,没有理由不会成为产品专家)
- 对产品负责
- 同理心:从用户角度出发
- 用户体验为什么不叫产品经理体验、老板体验?因为一切都是用户说了算。
- 不要从自己的认知出发,需要像小白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行动。
- 需要跟用户大量接触,一秒切换专家和小白角色
- 需求不能直接问用户,只能自己体验用户场景,思考用户抱怨的根源。
- 用户思维模式和产品经理思维模式碰撞、交战中找到好产品体验。
- 处处留心:产品体验无处不在
- 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产品需求,功夫在诗外。
- 生活中对不熟悉的领域处处留心,发现用户感受、培养同理心。
- 没心没肺:脸皮要厚,不要怕人骂
- 产品哪怕有一个点给用户带来强大的诱惑和感动就够。
- 不要怕被骂,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想法和创意。
- 用心:对自己、对产品负责
-
在用户最痛的点上突破
- 初创企业不要试图教育用户,不要挑战用户的常识。
- 好的产品能让用户忍受他的不便之处。
把每一个单品都做到极致
-
智能硬件的游戏规则
-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规则不适用,软件改进升级成本低,时间快,而硬件很难做到
- 硬件开发难度比软件大。
- 硬件产品要学会更多平衡和取舍。
- 从产品原型到量产需要面临极大的挑战。
- 供应链管理很致命。(举了锤子手机的例子)
-
做产品最大的问题是“伪需求”
- 先找到用户刚需和痛点,然后才是用户体验。
- 判断是否刚需有一个方法(把这个东西/功能拿走你着急吗?)
- 眼中钉、肉中刺、牙疼这种级别才是痛点和刚需,否则最多算痒点。
- 找到痛点和刚需之后,解决方案好与不好,才是体验的问题
- 寻找中等以上频度,绝对的痛点和刚需。
新经济·新本质
互联网这么大威力原因就是连接关系的改变,力量来自于连接。
-
互联网的颠覆力量来自于连接
- 传播模式的变化,以前是自上而下。
- 互联网这么大威力原因就是连接关系被改变了。
- 如何把自己的产品与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 (人+信息+企业)
-
互联网的“道”
- 用户至上
- 传统生意只有客户概念,没有用户概念。(传统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有客户)
- 互联网三种赚钱方式:卖东西、增值服务、广告(卖有形物品叫电商、卖无形物品叫O2O、增值服务比如游戏里的道具)
- 用户是互联网的基础,用户有自己的选择权,一定要把用户服务好,不能伤害用户。
- 先不要问如何赚钱,先问对用户的价值。
- 秉承互联网思维的人,会把用户至上放到第一位,不在乎硬件赚多少钱,在乎把硬件卖给用户后,跟我牢牢建立连接。
- 体验为王
- 体验要被感知
- 体验必须要超预期(举例海底捞,超预期可以与厂商建立一种商业之外的情感连接)
- 免费(免费是获取用户的最佳手段)
- 颠覆式创新(把收费的变免费或便宜)
- 用户至上
-
传统企业面临的危与机
- 互联网思维当然存在
- 传统企业的3种转型方式
- 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 内部孵化
- 多做投资
-
客户不等于用户
- 传统企业为什么把客户当做上帝(商业模式决定,只需要把产品卖出去就行)
- 客户只是单次交易行为,没有交互、情感和信任。(所以传统行业思维转互联网难)
- 用户的概念
- 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
- 用户要有粘性,经常用你的服务或产品
- 用户要和企业有连接、有交互
- 离用户越近,与用户粘度越高的厂商越有价值
- 如何鉴别互联网转型的骗子(只提战略,不提产品,只有做一个好产品,利用它去吸引用户转型)
-
如何从0到1创业
- 找一个别人没做过的领域,用互联网思维提高那个市场的效率。
- 颠覆或者改变整个市场的用户体验,把东西做的简单或越来越好用。
- 颠覆以往的商业模式。比如从贵到便宜,从收费到免费。
-
老周理解的O2O
- O2O可行的前提条件
- 令用户满意的标准化服务
- 最大限度连接资源
- 是否采用补贴模式的两点判断
- 是否能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 能否消灭对手
- O2O可行的前提条件
创业维艰,唯创不变
- 创业是一种态度
- 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承担风险,就是一种创业心态
- 拒绝平庸,与众不同
- 大学生不太适合创业
-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激情和欲望
- 创业前,要知道自己缺什么
- 创业需要注意的
- 创业一定要创新
- 改变用户体验
- 不要畏惧失败
- 台风没了,猪都会摔死
- 脱离产品谈融资是最错误的价值观
- 别将交流活动变成“邯郸学步”
- 互联网思维没错,但不能盲目使用
- 发现用户的行为和习惯顺势而为,而不是教育用户
- 老周会投资哪种创业者
- 谦逊,学会承认自己还不是很牛创业者
- 胸怀开放,善于跟他人合作的人
- 坚韧不拔的人
- 投资人是创业者的磨刀石
- 把投资人的拷问当作激励和改变自己的磨刀石
- 找到摩西
- 创始人最好是双雄会或三个火枪手(创始人2个或3个合伙)
- 创业需要干货的传承
- 要做CEO,先做创始员工
- 硅谷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多数背后都有导师(比如Facebook等)
- 天赋是积累出来的
- 不要看人说了什么,看人坚持了什么
颠覆就是把复杂变简单
真正的创新其实很难。
- 产品变简单了才会有更多人使用
- 方便是推动商业进步最重要的力量
- 简单的东西才会有人用,企业才能建立品牌
- 不改变对创新的理解,中国不会出现乔布斯
- 大家都觉得有前途的东西往往最没前途
- 颠覆式创新需要逆向思维
- 微创新是颠覆式创新的开始和战术,颠覆式创新是微创新得到的结果
- Think different就是和竞争对手不一样,“更为极端”
- 反向操作就是要离开原来的路径依赖
- 消费者是感性的,不是专家
将安全做到极致
- 从“互联网安全公司”到“安全互联网公司”
-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永恒的诉求。
- 老周为什么要做手机?
- 手机是智能硬件的核心
- 手机市场仍有空间
- 手机行业需要创新
- 保护无线互联网安全的需要
- 对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的欣赏和遗憾
重新治理公司:赋能与人
-
找合伙人来医治公司
- 创始人精神很重要
- 企业一大就没人对全局负责,就没有创始人精神了。
- 把指挥权交给离炮声最近的人。
- 把臃肿的大船变小船、快船。
-
合伙人应具备的素质
- 首先有创业精神,自我激励,自我驱动
- 合伙人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A级人才
- 具备开放合作心态,需要跟很多人合作
- 得人者得天下
- 人是公司最大资产
- 花时间找合伙人
- 先团队,后产品,团队新陈代谢很正常,新人加入也会有排异反应。
- 打造你的合伙人模式
-
改造公司的四大法则
- 做好员工培训
- 上升通道设计,能力补全。
- 给新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 明晰员工的职责和角色
- 向自组织管理模式靠拢
- 管理扁平化
- 改变权利结构
- 把权力给市场和用户最近的年轻人
- 培养更多的CEO,而不是培养更多的员工
- 诸侯制与中央集权(老周倾向于诸侯制)
- 做好员工培训
-
建立铁打的营盘
- 不能完全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 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利益捆绑在一起
- 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管理要不违背人性
-
把公司做小
- 分拆业务部门
- 选择专业的合作伙伴
-
卓越领导者的四点修炼
- 坚持:创业是一场坚韧不拔的持久战
- 勇气:勇士与懦夫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控制恐惧
- 决策力:做一个愚蠢的决定比不做决定好 (管理者承担着做决策的压力 )
- 团队:最终击败你的,不是神一样的对手,而是猪一样的队友
像打游戏一样工作
-
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 每个季度评“公司之星”
- 创造更多分股票的机会
- 鼓励小团队发展
- 支持内部孵化和创业
优秀产品经理的“四心” (用心、同理心、处处留心、没心没肺)这个总结的非常到位。
关于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难度也分析的很棒,尤其关于“客户”与“用户”的区别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用户。用户不见得直接给你掏钱,只要用户有粘性,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你的服务和产品上就要烧高香了。
在注意力极度匮乏的今天,抢夺用户的时间越来越重要。
为了抢夺时间,你要有产品或服务与用户建立连接,这个连接频度、时长、维度越多越好。
为什么大家要做微信公众号?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免费、高效的用户连接渠道。
你的APP、网站等等产品都是为了与用户连接。
连接!连接!连接!连接是互联网的主题!
不光是让用户与企业连接,而且要让用户与用户连接。
互联网从诞生超级链接的那一个刻起,我猜没有太多人会料到虚拟的链接会变成现在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而且还可以从虚拟跨越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