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涯,一定给自己选择合理配速,这样不会失去职场能力也不会被别人拖垮。一句话总结,在职场生涯上跑得幸福、跑得有意义是更重要的,要胜过跑得快。这是第一种比较,和别人比较。
第二种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认知、能力评价常常要有比较在。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收获了什么、遗憾是什么、长板是不是更长了、还有哪些缺憾补上,对自己的要求比一般人严格。
在积极的把外界环境和自己的内在,内因和外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思考自己的职场生涯,“甜蜜区”。如果你一直能够不断对标三个领域的交集,我的梦想、我擅长的、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这个交集就叫做“甜蜜区”。
第一个概念:“中心目标”。
什么是中心目标呢?大家都知道,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愿望想要去达成,比如说我自己就是一个马拉松跑者,但是我在上学的时候一直是一个体育差等生。
我就决定开始要完成一个梦想,就是完成一个马拉松。但是我第一天去跑步的时候猜我跑了多远?我只跑了三百米,而且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怎么办?我真的很想完成这个梦想,所以我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自己制定一些计划。比如我最开始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边,每个礼拜隔天跑步,比如一三五跑步。然后我控制自己心率在一百四以下。还有我每一次坚持只跑五公里。这样我坚持了半年,过后我逐渐用10%这样的比例去提升自己的跑量,之后我在一年之后真的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马拉松。
我刚刚讲过我完成马拉松的具体过程,就是我把马拉松的具体梦想变成一个一个小目标可以叫它中心目标。中心目标它并不是一个心灵鸡汤这样的东西,它的研究者叫做西蒙舒斯特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给出过阶梯模型,阶梯模型里告诉我们,在职场生涯当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目标,但是我们常常会把它混淆在一起。
跑马拉松是我的一个梦想,不仅是跑马拉松。凡是超过三个月以上才能实现的东西就是一个梦想。要想实现它,必须要把它拆解成一个一个的目标。所谓的目标就是指那些你能够在一周到一个月,这样的期限之内完成的东西才能叫目标。目标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我想通读十本书,这时拆分一下,我想在这一周我能够去读完一本书的1/3,这个非常棒,这个就变成了目标了。目标除了比梦想更容易量化,用更短的时间可以实现之外,它还跟你自己本身的能力有关系。
设定完目标之后,最重要的你要把它分解成步骤,步骤是什么?马上能从这站起来起而行之的东西,比如下一秒就可以做,或下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最长不要超过一周的时间,要把这些步骤制定起来。
马拉松跑者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去完成一场马拉松,相对不是那么难的,你能够让自己站在起点上,这个比跑完一场马拉松要更难。
反思: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怎么把它分解成目标,我怎么样一步一步去达到它。
第二个概念叫做“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
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看看成长思维能带来什么。有个人名字叫做格雷泽,他小时候的学习过程特别艰难,那些特别简单的家庭作业,他都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做完。他的老师很多次都想放弃这个孩子,想让他妈妈把他带到特殊学校去学习,但是他最后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一直读到大学。他怎么做的呢?
在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他就在每次小测验或者是考试之前,认真的给自己制定计划和策略。即便是这样,他也只能做到每一门课程勉强及格,就这样他凑凑活活的上到了高中,等到了高中的时候,他还是这样去做,但是他加了一个策略,就是每次他收到成绩单的时候,都会去和老师核对自己的成绩,他会和老师去争论每一道题,这样的话,几乎90%的情况下,老师都会给他修改分数,就这样他能把d改成c,把c改成b。
在高中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很擅长去跟别人沟通,说服别人,然后等他上大学了,他就开始和教授们去磨嘴皮子,他非常有意识的开始训练自己的说服力。虽然格雷泽不能像任何一个普通人那样去,很好地掌握知识,通过普通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智能水平是不可以被改变的,所以他找到了一个独特的方法训练自己,怎么跟别人谈判,怎么样能够很好的让别人去接受自己的每一个提议和想法。
正是因为他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能够逐渐用一个弱者的身份去和强者对话,再逐渐的让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强者,如今格雷泽成为了好莱坞过去30年以来最成功的电影制片人之一,他拍摄的《阿波罗13号》、《美人鱼》、《美丽心灵》等等,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
格雷泽智商可能没那么高,或者学习传统知识的能力没有那么强,但因为他拥有成长型思维,发现自己说服的天赋,他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赢家,而且拥有了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这是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他所能够得到的成功的职业生涯。总结而言,固定思维就会把一个人给禁锢住,可能本来是天才,也会到了自己覆灭的境地;但是成长思维可能让一个学渣,最后变成这个社会公认的成功的精英人士。
在《远见》这本书当中,职场能力称为"3大职场燃料",分别是可迁移技能、有意义的经验和持久的关系。而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大鱼小池塘效应”大鱼小池塘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家发明的。讲一个小故事,150年前,巴黎是艺术世界的中心,像毕加索、莫奈、塞尚都有很多佳作,在世界博物馆里能欣赏到。但那批人差点覆灭掉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巴黎,如果想出头,必须让你自己的作品能够去参加叫做“巴黎美术展览会”这样一个盛会,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欧洲那么小,每年有100万人来看巴黎美术展览会。
我也来给你讲一个故事,你就可以明白,习得性无助的对面存在着一种东西叫做习得性乐观,它可以改变整个面对的人生的状况。
还是现在先讲这个故事,有一个美国小伙子叫科恩,他家境不好过得一直不顺,20世纪 70年代大家不知道有一种病叫阅读障碍症,当时老师不知道,觉得这孩子学习不好,不喜欢他。有一次四年级老师推搡他,他起来反抗,这么一来老师觉得他有暴力行为,就开除了他。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即便像科恩的情况,他都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发生反转,你想想他从童年经历一路上来,一直到职场,多少像他一样经历早就产生习得性无助,但他没有。他站在习得性无助对面,也就是他有习得乐观,就是这样他一步一步打破了自己命运给他的魔咒,他把命运给他一手烂牌,自己换成了一手好牌。
第三个概念,要让自己多行动,少忧虑。
只有让自己思维动起来,我们在行为才能发生一些改变。我今天也在评论区留言看到有人提问说,我在银行工作意义不大,早想让自己离开这个岗位,但没下决心,看看今天老师能不能促使我做出决定。你有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征兆,希望你自己能多行动、少忧虑,然后让自己真正动起来,不掉入恶性的循环。
比如第一个阶段,我们在作者的讲述当中,他就认为第一个阶段你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先找到自己的甜蜜区。什么是自己的甜蜜区,我在前面已经讲到过了,它是三个领域的交集,这三个领域分别是你梦想的,我想当一个畅销书的作家,这是梦想的;你擅长的,如果你不擅长写作、你不擅长用引人入胜的方法,能够去吸引读者,有可能你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梦想的和你擅长的,如果画两个圆的话就有一个交集了。
这时候需要第三个交集加进来,就是这个社会需要的。这个社会没有人欠你一份工作,一定要打消自己这个念头,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或你想要的东西,跟社会的需求很好结合在一起。把这三个圆画下来,这三个圆交集的部分,是你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又可以让自己很好发展的甜蜜区。而这个甜蜜区会随着你自己职场生涯不断往前进阶,你能力不断发展这个交集会发生很大变化。
在这样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阶段,能力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都要精进自己更多的能力。所以,你不断地审视你自己擅长的,你就不断地能够发现,我到底应该成长的能力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