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统治者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当然也引起生活上的巨大差别。看看刘邦皇帝的生活,皇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刘邦也和秦嬴政一样,汉朝建立,他登基称帝就着手建坟墓。汉长陵并没有打开,但在1970年到1976年之间,陕西文物管理的相关单位,对汉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发现了大量的宝物遗存,仅清理出来的兵马俑,就高达3000多件,这只是对于周围陪葬品坑的考察。
皇帝第一件事都是建坟墓,刘邦称帝第二年就建坟墓,却住在秦朝兴乐宫。称帝第七年才建未央宫。汉朝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皇帝穿的是龙袍。著名织绣专家宗凤英曾谈到,清朝一件刺绣龙袍的制作成本是1000两白银。清朝一两白银约等于140-150元,1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4.2万元。而且龙袍只能皇帝穿,谁敢穿龙袍就是犯上作乱,要杀头的。
皇帝坐的车叫天子驾六,即用六匹马拉车。这是什么概念?显示自己的尊贵,只有我皇帝才能坐这样的车。浪费,又折腾人折腾马,六匹马拉着一个人怎么拉?我就想着,马都使尽力,不就飞起来了,安全吗?人家就想得出来。难道这就是博大精深吗?
皇帝吃什么?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即政策规定,皇帝要吃八珍之味。据说八珍之味是: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都是很珍稀的东西。谁来给皇帝提供这些珍稀,还不是农民。种粮的吃米糖,卖盐的喝淡汤。
皇帝本人奢侈享受,整个皇家也是。他们的饮食标准是:“甘肥饮美,殚天下之”。皇帝老婆多,家人也多,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建立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配备专门负责的官员,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粱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
除皇帝家过着奢侈生活外,还有皇帝家的宗亲王爷,还有万户侯,还有各级的官员,甚至连死后也还想过奢侈的生活。皇帝、王爷,高级官员死后的陪葬物,无不是金银财宝无数,令人咋舌。
当时是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的生活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即使在今天生产力高度发达也不可能有。统治者过得奢侈,农民就过得艰难困苦。
按晁错所说,五口之家有百石的收成,吃得饱是没问题的,他们又自己织布,穿得暖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有小康的生活。但由于层层剥削,农民只能饥寒交迫。
由于战争,汉朝刚建立时,出现人吃人的事件,刘邦甚至下令允许贩卖人口。文景时期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民仍然生活得不易。晁错《论贵粟疏》里说:“一年四季寒冬酷暑都要不停地劳作,服徭役,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其中还要礼尚往来、养育小孩和赡养老人。一年下来基本没有结余,一旦遇到水灾、旱灾或者税赋加重,很多农民就开始举债度日,变卖家产,田地,以至破产,直至卖儿卖女。”
自耕农毫无抵抗风险的能力,一旦破产就将沦为佃农或者农奴,从此成为地主豪强的奴隶。自耕农破产的逐渐增多,使得庄园经济开始发展,形成了一个个的地方豪强大族。土地都在豪强手里,所以再多的田税优惠政策也只是优惠到了地主豪强手里,佃农该交多少田租给地主还是交多少,人头税该怎么交还怎么交,至于农奴完全是地主豪强的奴隶,和牲口无异。魏晋时期大地主逐渐演变发展成了门阀士族。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是农民了,但我们的祖宗一般都是农民,穿越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宗过着怎样的生活?心不沉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