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被说成一个做事情“磨蹭”的孩子,坐在地下系鞋带的时候,会拿着鞋带玩起来,导致别的孩子系完了,我还坐在地上。上学后,我考试从来都是最后交卷的那个,那个时候,非常羡慕那些能提前半个小时交了卷、跑出教室去玩的孩子。有好吃的,我不争不抢,很多时候好吃的被别的孩子吃光了,我只能吃一些剩下的。那个时候,我妈妈常常说我“抢不上槽子”。我被大人形容为“肉”(大概是做事慢悠悠的意思)。关于我“慢”这个特性,我不知道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自己长时间来养成的,总之,从小在父母、老师等人的批评当中,我对“自己比别人慢”这个事情特别的讨厌,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直到我慢慢发现了“慢”的好处。
大学后,我迷恋上了电脑,是的,因为可以打游戏。后来为了买自己的电脑,我自己去图书馆借来了介绍装机的书籍,从一点不懂,到似懂非懂,虽然现在看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知识,可再当时看来,完全是陌生的领域。自己抠了一个月后,去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买回来后,虽然目的是用来打游戏,但还是由于对电脑的“陌生”而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相比于求教别人这种快速的解决办法,我选择了自己用搜索引擎搜索解决办法。在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慢慢的对电脑熟悉起来。以至于后来的大部分大学的时间里,我都是作为一个“别人遇到问题会首先想到去找来帮忙”的角色存在,甚至被称为“电脑高手”。当时并没有反思与审视那段经历,但是现在看来,虽然当时选择了自己慢慢研究,但这为我之后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的,而更重要的是,我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我想,如果没有这个习惯,我今天的出境会相对而言糟糕些。而且我相信,在未来,这个习惯也会对我有更积极的影响。
毕业之后,我选择的接近所学专业的制造业公司工作,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里,虽然工作也很努力,但心里面一直有一个“程序员情节”。上学的时候,因为有一次在图书馆读书,读到了“程序员”三个字,从此产生了好奇,与我的相对来讲被认为的“电脑高手”联系在一起后,我就经常想“既然我电脑这么厉害,那做程序员说不定也很牛呢”——当然,电脑高手只是自己YY的,当时只要是会用个命令行敲点命令,就会让同学们惊叹“哇塞,好神奇!”——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想法算是在我的心里播了一粒种子,从此有了一个“程序员情节”。在第一个公司工作了3年之后,终于下了绝心,辞职自学编程。这时候很多人劝我,说放弃自己的专业,从头开始,那之前积累的经验都白费了啊。我当时纠结过,但还是放弃了继续每个月的挣工资,选择了慢慢自学、转行。现在看来,当时的纠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想做什么,直接去做,才是这个时代最理智的人生哲学。
半年后,我在新的行业,新的岗位上,当上了自己一直以来想着的“程序员”。作为一名新手,工资自然是不高。但是由于我的一个特性,让我在技术上、眼界上慢慢的超过了那些非转行的,本专业的同行们(人外有人,只是身边的一部分人罢了)。这个特性就是“耐住性子慢慢学习”。诚然我还并未取得什么了不起的人生成就,如果这一点小小的成就(甚至不能算)就可以让自己为自己倾倒不已,那还是太短见了。但我冥冥中盲目的相信,这点微小的习惯,为我带来的会远远不止这些。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总在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才想到要去学习对应的知识,这个态度在这个时代可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所以我们如果只局限于学习那些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那可能就会错过了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所以,除了功利性的学习现阶段有用的知识之外,还要去挖掘一些对现在这个时刻没有用,甚至是感觉有点“不务正业”的知识。因为在你的世界被改变之前,你永远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认知,让你到达了这个拐点。所以在学习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