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已矣,生者继续。
在接触灵性心理学和宗教之前,我就一直对前世今生和生命的轮回深信不疑,所以小时候从未对死亡有过很深的恐惧。慢慢长大经历一些生老病死,买入了很多社会化的观点之后,恐惧和悲观的心理便油然而生。
记得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这件事,是四五年前的一个夜晚,和妈妈散步偶然间聊到。那时还很小,妈妈突然对我说,“人这辈子要说结局都只有一个,就是墓碑,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心境一直跟着自己。所以,人这辈子其实就是活个心境。心境好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那时的我可理解不到这种话,注意力全在,人这辈子都只有一个结局,就是死亡。从此,便开启了我长达四年的悲观主义历程,那时开始对佛学感兴趣,但全是悲观主义的片面理解。也是在那时候,造就了我什么都不去争取的习惯,并且以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佛教里所说的空和所有教义。认为空就是既然都将消逝,那么人的所有追名逐利和努力挣扎都只是徒劳。直到后来慢慢长大,才理解了妈妈在那个夜晚和我的谈话是多么智慧。
重新思考死亡这件事,是在我老师的家排课上,一个来访者的个案中,那位来访者的心一直和她死去的家族成员们站在一起,站在死亡那一边,不愿好好生活。我本以为,生命和死亡会是强烈地对比,生命是好的,死亡是坏的,甚至坏到是世界上最黑暗和可怕的东西。直到我站在生命这一边,而死亡就在那边,与我平行,阳光下安静而平和地看着我们,看着所有人,甚至有些慈祥。我突然明白了“死亡不是结束,只是一种转化”这句话的意思。
也许,只有当我们能客观和如是地看待死亡时,我们才能客观和如是地看待活着。
仿佛慢慢又回到了最初,相信这个世界的运作法则,相信大自然的运作法则。道对我们是仁慈的,不仁慈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
生而为人,面对生老病死,有许多许多必须经历,而又无法避免的痛苦。面对爱人和亲人的离去,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庄子那样哈哈大笑。我们去哭,去痛,然后接受,向前。离我们而去的人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这一生,去往新的旅程。而我们,仍旧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我们的一生。
我们为离去的人而可惜和遗憾,为他们陪伴我们走过的旅途而感恩。我们有多痛,我们就有多爱。而我的老师说过,真正的爱和感恩,是带着他们给予我们的回忆和情感,去过好自己的人生。给那些已经离去却永远在我们心中的人们,更是给我们自己看看,自己这一生,能活得有多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