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鬼,但你没有,那就是你的问题。
我见到人心目中的“鬼”
这部堪称香港第一犯罪神作的《神探》,
其烧脑程度不亚于《盗梦空间》,
其结尾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果第一次就能完全了解其中深意,
那必须智商至少120以上了。
首先出场的是我们的主角刘青云饰演的陈桂彬警官,
他有句特别经典的台词:
查案要用右脑,不要用左脑!
一般来说,人类的左右脑各有侧重,
左脑决定人的逻辑思维,即理性的一面;
而右脑则倾向于艺术思维,即感性的一面。
与探案普遍追求理性推理不同,
陈桂彬是一个典型利用右脑即情感推理办案的人,
他会根据案件和对象的不同,
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于是“重演现场”成为了他惯用且独特的推理手段。
天才?疯子?
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影片一开始,新人警员安志杰饰演的何家安目睹:
陈桂彬拿把刀朝着一个悬挂起来的猪恶狠狠得刺过去,
不明白的人都会认为陈桂彬有神经病,
其实这只是他“还原现场”的行为之一。
陈桂彬在外人看来的确是一个怪人,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就是上司的退休会。
别人送的都是小狗等礼物,
但是陈桂彬居然割下自己的耳朵,
送给自己的上司,
也因此被警队以神经病为由开除。
割耳朵的细节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另一个天才,
梵高,同样也是割下了耳朵送给一位姑娘。
我想导演也是想借用这个场景,
向我们说明天才大都是难以被理解的。
陈桂彬自己也在剧中提到,
他上司是唯一一个他没有看到“鬼”的人,
他是为了割耳是为了表示尊敬,
由此也可见人性的复杂程度。
分裂的“妻子”
影片一开始的时候,
当何家安看到陈桂彬对空气讲话的时候,
还以为是他过于思念已故的妻子,
而产生的精神错乱。
而当他偶然撞见了陈桂彬前妻,
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时,
他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因此陈桂彬分裂出的“妻子”,
也正是他心中的鬼。
他不愿意接受大家都不接受他的事实,
同时他对自己的能力相当的自傲,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关心他的“鬼”诞生了,
这也折射了他内心的自私软弱之处。
但从他经常与“妻子”争执就可以看出,
在重要的事情决定上他的主人格占主导作用。
从后面对何家安的解读就可以看出,
这一点非常难得。
其实每个人心目中,
都有或多或少的阴暗面,
也就是所谓的“心魔”。
就像武侠中的走火入魔一样,
想练就绝世武功就要有坚强的毅力,
如何在被外力影响中不失去本心。
1
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有分别
林家栋饰演的失枪警员高志伟,
或许有的朋友一开始就预测是最终的大boss,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说明的远不止破案这么简单。
更多的笔墨是花在对于人性的刻画,
对于权利欲望引发的心魔逐渐战胜人性的故事。
看完全片我细思极恐,
更多的为高志伟感到悲哀,
更为何家安逐渐演变为第二个陈桂彬,
但他却被自己分裂出的人格占领,
在最后面临不可逆转的“黑化”。
最后高志伟说:如果你开枪就跟其他人没有分别。
何家安说: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有分别?
最终还是回归了一个循环,
就像高志伟为了掩盖自己失枪失误,
杀了自己的拍档,
伪造了犯罪现场,
丢弃了自己的“本我”人格。
何家安也不过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24个比利》,
这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的纪实作品。
有兴趣的朋友们推荐去看一下。
比利的24个人格,跟高志伟一样,
像是一只队伍,
每个人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他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他的幸福,
一个人格来为他创造成就,
一个人格来保护他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让他逃避。
每个分裂出来的人格,
都不是完整的,
他们只是分工合作。
治疗这种分裂的方法只有一个,
不是去杀死其他的人格,
而是需要有机的整合。
在人的内心的深处,
或多或少的都会有隐秘的角落,
而最重要的是,
通过多年的价值观的建立,
你是否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以及选择之后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神探》把这种不同内心人格和人性,
以脸谱化的方式呈现在大荧幕上,
深入浅出地将内心状态与心魔对话放在观众眼前,
让人不寒而栗。
几十年前能有这样优秀的作品,
着实非常的不容易,
值得大家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