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初读此书,稍感晦涩难懂,但其实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写作结构非常清晰,造成我觉得难读下去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在各个观点之下他用了大量的论证和论据,而这些论证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却给人一种逻辑不足的感觉。虽然此书被称为经典,但是人们对它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备受争议。我也一样,在读的过程中,对于书中过于偏激的观点,我都持质疑的态度。但该书能够造成如此广泛、长久的争议,足以证明此书的价值,所以我认为,阅读此书,不能一味认同作者的观点,而要多些自己的思考。
作者在第二卷第一章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中说:“进一步说,一个民族没有彻底改变它的制度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暴力革命的代价之下,它能改变其名字,但是它们的本质丝毫未改变。”但我认为,他说的过于绝对。制度是由群体共同制造的,而群体也是在上一个制度之下才揭竿而起的,制度是具有延续性的,当把群体看作是一个个体来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虽然在短期内没有办法改变,但若以时间为参照,个体会成长,群众也在成长,意味着群体制造的制度也在成长,在改变。以中国为例,相比于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在的制度已经改善了很多,虽然也还没达到改变的地步,但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测,谁能够保证在未来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后,这种制度的改善不能够称得上改变呢?
“教育既不会让一人变得更加有道德,也不让他变得更快乐;它既不会改变他的本能,也不会改变他的与生俱来的激情,而且有时——这种情况仅仅需要不良因素的诱导就会发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这里,作者阐述了教育的局限性,但一言一语中不免让人觉得他的观点过于偏激和绝对化。也许这个观点在作者的时代是正确的,但毕竟一百多年过去了,时代也在改变,至少目前可以证明教育推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里说的教育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或者说是更广泛的教育范围。如果说犯罪率会随着教育的普及而增加,那么一定是教育内容或者教育方向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教育本身带来的。文章中作者一味地批判“教科书”类的教育而推崇“专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校”,但是我以为,“专业”教育虽然确实比理论类教育实用性更强,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倘若我们一味地推崇“专业”教育而忽视理论教育,拿将会使我们走许多的弯路,况且在这个社会上,人们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一部分人学习理论教育,一部分人学习“专业”教育,社会才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虽然对书中的某些观点不予与苟同,但是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该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认可的。例如,在第一卷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的描写中写道:“群体都是匿名的,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会消失殆尽。”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现在社会“水军”和“键盘侠”的产生原因。在群体里,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那么群体之中的个人很容易就产生可以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想法,如果不用负责,群体中的个人会随意地抨击甚至伤害其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匿名性原理对群体的错误的引导作用,这也意味着群体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说到底,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去验证什么,只是为了使自己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辩证理性的看待每一样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