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一部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美国科幻文学雨果奖,讲的是庞大的城市被分成三层空间,而其中第三空间5000万人,在八小时的清醒时间里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深夜处理垃圾,日复一日。而清理垃圾本可以被机器取代的,这样做只是为了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让这些人有事做。这不禁让人不寒而栗,这就是被时代所抛弃吗,没有了未来的可能性,丝毫看不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不想被世界淘汰,可是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淘汰掉一部分人。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开始逐步增加机器人的数量,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OEM制造商,它雇用了130万名廉价的工人。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富士康一直在研制取代生产线工人的工业机器人。富士康预计未来将装备上百万台机器人,逐步取代装配工人。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例子是特斯拉,汽车工会每天在特斯拉公司门口示威,抗议该公司不招汽车工会的工人。
产业的升级调整必然淘汰掉一部分人。
目前世界的急速发展使人类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革命揭开帷幕,而机器智能在未来会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机器智能的发展和世界的飞速变化必然使得人类的教育发生变化,很多知识需要更新换代,人类的思维观念也必须升级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该学一些什么呢?怎样不被机器取代呢?
全球知名的演讲和分享大会TED的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书《演讲的力量》中说,现在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工业时代,而未来知识会从专业化走向大融通。当下,我们对知识的价值、目的、获取手段等诸多认识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工业时代,不论对一个公司还是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就是为物质产品的生产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他的观点是在未来对知识的要求,不再是工业时代的不断专业化,而是需要以下三种:A:背景知识,即了解事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的;B:创造性知识;C:对人性更深入的认识的知识。
罗振宇就曾预测“只有那些不断超越科学和人文的壁垒,融通这两种文化的人,才能站在价值链顶端”。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更大的尺度上看问题必然高人一等,而创造性知识则是机器智能所不具备的,对人性更深入的知识让你能够参透人性从而受益。
再来看看另一位高人的看法:
香港地产巨头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说,中国现在需要四种人:第一种,能够理解多种文化的人,世界越来越全球化;第二种,有道德勇气的人,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价值观。不愿意孤单的人,很难具备道德勇气的;第三种,具备通识和跨学科认知的通人;第四种,工匠。陈启宗还认为历史和人性是不会变的。
你看这俩人真是不谋而合,陈启宗对未来的判断也是我努力的方向:①学好英语能够极大地理解多种文化,所以英语非常重要②要有道德勇气,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享受孤独③通识和跨学科认知能力很重要。
so,把握好了时代的脉搏,就行动吧。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并相信复利的力量,像滚雪球似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