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正文1-12页。内容:《我们的信条》、《每天四问》。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件大事需要我们倾尽毕生之力去实现。“学问是活力的源泉” 学习力就是保持活力的根本能力。老话说“坐吃山空”,所以,想要有取之不尽的活力 就要有用之不竭的学习力。
说句实话,我这可怜的学习力是我自己逼出来。上学的时候爱看书,一看总是很晚。我妈看我屋里亮着灯,催我睡觉,我就偷偷用黑卡纸挡了窗户。后来被发现了,挨批之后就趴在床上,小台灯放在旁边,蒙着被子看书。后来孩子小,工作忙,看书的习惯一度被抛弃。最近几年,越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想看书却又看不进去了。就开始各地跑着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这些年确实收获了很多。不过在国家全面开展读书活动的今天,不读书肯定会落后。正好学校推荐陶老的书,那就逼自己一把,再读经典,再次圣人学习。读圣贤书就是和圣贤对话,向圣贤请教。于是满含敬畏之心,读着写着学习着,再充电,激发活力。
二、研教育,究因果,专一,专业。
语文群里,不乏认真细致的老师们。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我都没想过。比如:汉语拼音o应该读“哦”还是“喔”,缩句应该缩到哪种程度,u的第二笔是竖还是竖弯,某一句话词语如何排列才正确等。大到教学设计,小到拼音笔画,我们都尽量找到依据、统一认识。我认为这就是“究”,是探寻真相,达成共识。
当然,教研并不只是知识点的探究,也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探寻。但是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为伴,我想研究会继续做,而且越做越有经验。
三、集百家之长,补己之不足。
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我们依然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教育也是一样的,无限采集不等于全部照搬。就拿语文学科举例,如今xx拼音、xx生字、xx阅读、xx 作文、xx 课堂、xx 语文……五花八门。我们在各种模式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辨析意识。哪些能学,哪些能用,那些一定要用,哪些可能会用,哪些一定不能用,我们在学习过后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有用的活用,无用的弃之。这样才能博采众长又活出自己,千万不能死搬硬套邯郸学步,最后劳师动众,失了自己还一无所成。
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什么事有计划就有执行力、有持久力。这是我比较不足的地方。我平时做事喜欢一鼓作气,做完拉倒。最怕拉长线,做细活。所以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虽每天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少。我想都是没有计划。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善于有计划地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这样心理压力小了,看似不可能的大目标却能轻松实现。这个寒假我就准备读《陶行知教育集评注本》,一天十页左右,每天一篇读书笔记。这样每天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难,开学基本能完成一本书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