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有订课外读物。那时的图书馆不普遍,也没有什么零用钱可以买书,我所有课外的知识都是在学校订阅的这些课外读物中逐渐获得的。至今我还记得,坚持6年订阅的唯一一本杂志的名字是《少年文艺》。
那是宋庆龄先生题的字,到现在这本杂志还在,仅是改名叫《少年读者文摘》。那时候的操场,我们是可以丢沙包、跳皮筋、嬉笑打闹的...。当小伙伴们都在热火朝天的玩耍,有同学喊:这是谁订的《少年文艺》?
这真的是一种被幸福眷顾的感觉,现在回想都特别激动,我不仅会立刻举手,更是会从游戏中冲跑过去,接过那看上去薄薄的册子,直接坐在操场上迫不及待的翻看。现在看来,那本小册子真的是有很多“稚嫩”的地方,可就是它打开了我阅读世界的一扇窗。
在那以后的岁月里,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本《少年文艺》,可能我不会认识莎士比亚、狄更斯、老舍等那些顶级巨匠,也不会让诗歌、散文、小说流淌进我的生命之河。
正是这本课外杂志,让我在今后的黑暗中都似乎有一堆熊熊的篝火围绕在心间,似乎让我暂时忘记了什么是害怕。在小学的几年里,我的书包里一直会有着一本《少年文艺》,这是我的宝贝。
我猜想大多数人在生活的历练中都会有那么一些专属于自己的宝贝,也许是书架上的那本一次次带来内心涤净的旧书;也许是一条曾在严寒里给我们带来温暖呵护的大围巾;也许是一张当时为了认识探索一个新城市早已翻看磨损了的地图。
我们正是靠着它们,勇往直前在一个个的城市间穿行,鸟瞰日落黄昏,在内心的世界里升起象征希望与梦想的旗帜,一步步的走在自由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