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成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首要标准”、“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
近日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迅速在全国中小学以及各大教育媒体中传播开来,除了“校园欺凌”、“研学旅行”等热点问题,《指南》还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近日
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落地要求。
学校加强德育怎么做?看《工作指南》怎么说学校层面
1
学校要将这两门“课”纳入教学计划
校外劳动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研学旅行
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2
每学年必须举办的四大活动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
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3
学校要建立健全这四大制度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
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
发挥学生会作用,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
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4
学校要做好这两大校园建设
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
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
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网络文化建设
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
教师层面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
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把德育细化到各学科教学目标中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
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
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
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
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
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下校园德育存在哪些弊病?
01
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
长期以来,德育在一定意义上被学校教育简单化了:
把知识考核的经验运用到了德育工作中,学校德育就变成了苛刻的评价与简单的量化考核,这种形似科学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的深刻性被极大地肤浅化了。
反思我们的德育现状可以看到:
没有孩子不知道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但在学校干净整洁的道路上就偶能看到纸屑、果皮;几乎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可在每天的行动中却不大有走向目标的持久行为;不少孩子明白要珍惜青春,可缺少稳定的自控力和抵御时尚诱惑的意志……
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给孩子很多道德准则,却漠视了他们行为中的种种不足——我们的德育,在真实引导与教育的适时与具体等方面严重不够;
我们竭尽了自己的德育力量,却忘记了德育的主体——孩子们心灵的内化与行为的自律,我们漠视了同伴影响的力量,却总以为长者的教育才最有效果;
我们规定了那么多道德目标,但孩子们却缺失了深刻的生活道德体验——这种缺失了主体且没有过程体验的德育,必然会收效甚微。
02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吉林省特级教师王洪杰:
德育过程既包含教育者外在的教化过程,又包括受教育者内在的建构过程。
除了以德育课程和言传方式进行的显性德育外,教育者的身教和学校德育文化都作为隐性德育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受教育者,隐性德育更强调个体潜在的主动感悟过程。
目前,在中小学的德育过程中,显性德育的说教显得“苦口婆心”;
隐性德育也是教师预设多、学生探索少,教师总结多、学生表达少。
这是由于在隐性德育活动中,教师常急于从自身角度预设学生已获得哪些知识、产生哪些情感,忽略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真实感受。
这种“代替式的表达”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处于“失语”的状态,同时也忽视了隐性德育中留白的意义。
03
德育活动过于形式化
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通过具有德育性质的活动,有目的地影响受教育者,从而实现受教育者德性的养成。德育的目标是“成人”,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德育发展为目标。
然而现今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仪式的隆重,忽略了德育活动的内在价值,活动时风风火火,活动后悄无声息,孩子们没有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和体会。
甚至个别中小学为通过上级的检查督导而弄虚作假,不顾对学生的直接影响而制订非执行性“标准”课程表、虚假拆分大额班级、临时追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为配合上级检查或活动,随意修改学校正常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大面积参与展示性活动,使日常教学与德育活动彻底为迎检服务。
当德育活动流于形式、流于程序,必然会削弱德育活动的作用。
中小学德育革新工作一定要牢牢抓住这3个着力点
文/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01
从各学科课程出发
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应当在课程改革中把各学科教学变成与学生的道德学习同在的一种活动。
首先,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其次,学科学习奠定人的认识论及其方法基础。
最后,学科学习的过程无时无处不是学习道德的过程。
因为这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纪律约束与意志磨炼等。
新的德育课程要求淡化说理性的知识传递功能,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践行中,反复对话、反复感受、反复共享,使其心理过程、思想矛盾、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得以展开,从而建构和重构道德生活经验。
02
从教师出发
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
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是在职场中启迪心智、铸就品格、提升境界。
因此,首先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
其次需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
这种热情不仅包含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着教师对每个学生道德成长的关切,展现着教师在职场中所具有的道德智慧,而且也是教师自主生命成长内在需求的迸发。
最后需要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有关道德教育的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伦理学等知识基础的支撑,也需要教师在职场中形成道德敏感性和教育机智。
03
从学校文化建设出发
创设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一个学校究竟呈现何种质量的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和精神面貌。我们强调:
学校教育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锤炼基于历史积淀和区域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风格;
要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应该遵守、且与学生发展阶段相符合的行为规范;
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纪律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倡导与人为善、鼓励与欣赏、严明与求实的评价机制及导向;
建立有共同价值愿景的教师集体精神生活。
现在的确需要我们像对待智育、对待学科教学那样用心做德育,尽管不能诉求校长和教师承担起未成年人成长的所有责任,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做教育,学校一定是可为的。
进一步说,只要我们转变道德教育观念,虚心了解、认识和探索未成年一代成长的精神状况和生存状态,认真研究未成年一代成长中的社会的变迁,积极推进崭新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国未成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可以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