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高中同学的观点
前天晚上十一点多,我因为当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所以在加班,突然收到高中同学发来的一条微信,他说他微醺,开始怀念他青春时代暗恋过的女孩,而那个女孩是我的好朋友,基于高中同学的缘故,也缘于他心目中的女神是我20多年的好朋友,更由于作为培训师的职业病喜欢答疑解惑,所以我就回复了他的一些问题。
然而他最后的几个问题让我很是无语,大意就是:你晚上持续为了写东西熬夜是否值得?你知道我为啥不崇拜你吗,因为我觉得你的生活很有问题,天天不着家,你这样是不是太对不住你孩子和老公?而且你这么晚了还和一个男人聊天让人觉得怪怪的,你老公会怎么想呀?
当高中同学问出这几个问题后,我就决定不再回复,因为彼此站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世界当然不一样,所以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观点是什么?观点就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你——要对你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忘了我们的看法仅仅是个观点而已——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二、“全知眼”(Eye of Providence)
历史上有一个符号是和认知以及智慧有关的: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只光芒四射的眼睛,称为“全知眼”。
下图就是1美元上的全知眼
“全知眼”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现象,它不是只能看见“可见光”的眼睛,而是能够看见所有波长的电磁波,能够跟所有波长的电磁波产生化合作用,生产出一种感知产品。
事实上,这样的眼睛是不存在的,所以只好把它归之于上帝。“全知眼”,上帝的视角—人类不能具备的视角。
在世界各种文明当中都能看到人们对“全知眼”的崇拜和向往。比如,佛教讲的“开悟”就接近于一种“全知眼”的认知能力。
作为人,我们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但我们至少可以具备一种态度:知道自己不具有“全知眼”,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个观点,是在无数个观察点上的一点看到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一家可以生产世界上所有产品、提供所有服务的全能公司,我们在世界上也找不到一个人、一个物种具备感知世界所有面向,感受世界整体的感知能力。
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自己不过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犹太人所说的智慧—犹太人的《圣经•旧约》里说“敬畏神就是智慧”。这个神我们可以理解成那个拥有“全知眼”的想象的主题,我们对那个东西的敬畏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定位。
三、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叫“达克效应”,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是指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通俗的解释是指我们只有在真正懂了一件事情以后,才能够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而在你不懂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你不懂,至少你是不知道你有多么地不懂。
用一个喜剧演员的戏剧概括就是: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如果那些蠢人对你做出了一些愚蠢的判断,一方面千万不要生气,就当多一个维度认知自己,另一方面就放过他也放过自己吧,没必要纠结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谁都没有全知眼。
感谢:《得到》“吴伯凡•认知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