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Qingqiang)的前半生(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家好,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位小伙伴,大家可以叫我秦小腔,当然还有很多的陕西青海宁夏甘肃等中国西北的朋友们给我起了另外几个名字比如"乱弹","梆子腔",仅仅是因为很早以前的我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我也很绝望)            当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际化的名字不能少,请跟我一起念"Qinqiang Opera"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老家处于西周时期,源于西府,主要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一代活动,通过一年又一年的历练,终于在秦朝时期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被人们称为秦腔)。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家族所演的剧目大多数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我成功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家族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一般来说,我们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在我们的小伙伴中只要表演的好,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就是这样我们的家族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至今。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表演中所配的音乐是根据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所选择的,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在不断练习和尝试中我们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到这里,秦小腔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明天同一时间,不见不散,让我来继续为大家介绍我的前半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年1月19日下午,陕西戏曲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2016陕西大十戏曲事件揭晓新闻发布会在曲江亮宝楼召开。此次...
    范文先生阅读 5,019评论 3 7
  • 建国初期,程砚秋先生奉当时政务院指示,两度赴西安考察戏剧,在考察研究相关文字实物和采访西安知情的老辈戏曲艺人的基础...
    徐常发阅读 4,900评论 0 0
  • 铁迁办宋主任把我的树84棵查给郭文天,造成我和崔立剑查树时少查一趟,崔立剑查250是总数四个小孩查树209在优良树...
    女作家阅读 1,170评论 0 0
  • 梦是什么?是白色的泡沫,可望而不可即,对于一个混迹高二的学生党而言,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然而我们却从为...
    纯天然绿色学渣阅读 1,456评论 0 1
  • 最近,参加了BM第四期读书笔记PPT训练社群,本期要解析的书籍就是那本很多人都在讨论的采铜先生的《精进》。 第一次...
    山风岚希阅读 3,83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