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现在满大街的朋友,都喜欢声称自己是“吃货”,许多公众号也为搜罗当地美食而生。那么这次就来聊聊吃的话题。
聊吃?好像变成养生节目了喔,和个人管理与心智成长也有关系?
当然有。
因为饮食是我心目中保障精力的三大基石之二。
如果知道它的秘密,循道而行,事半功倍。
一、只是吃的诱惑太多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是物质丰富的年代。
食物不再是方圆几里地上种的,而可能从海陆空各处长途运至。在吃的方面,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大。再也不用像父母辈小时候那样,为了吃个番薯,家里几个孩子抢着一人一口。
最坏的时代是容易暴食的时代。
面对丰富的食物,不自觉地大鱼大肉,暴饮暴食。许多人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一大原因也是以前过年才能吃到东西,现在日常生活都可以轻轻松松的享用上。
吃得太多,有什么后果?最明显的是富贵病随之而来。
吃得多了,不是营养更充足吗?表面上看是这样,吃得多了,在食物烹饪中添加的糖油盐等也肯定摄入过量,日积极月累,容易引发身体问题。
为什么会吃得太多?因为父母辈小时候食物匮乏,到了这年代,觉得孩子们能多吃就多吃点,这思想一定也深植在孩子心里。
为什么不能主动吃少点呢?有时候自己也想,可是现在到处都有得吃,再加上炸得香脆脆的,配上各式调味料一刺激,舌头顶不住诱惑,筷子就动得快了。
舌头顶不住美食的诱惑,是一大难题。
二、别用舌头检验该吃啥
舌头品尝酸甜苦辣咸,带来饮食上的味觉享受。有的东西,常常因为舌头觉得很爽,
就像有的人,如果菜式的味感更立体更丰富,就会在饭桌上呆得更久;如果菜肴比较清淡,可能扒几口饭就说“吃饱了”,其实是吃不下。
这正是典型的,用舌头来检验该吃啥。
在古代,这样做是可以的。在如今,这么做就遇上“身体进化”赶不上“时代变化”的尴尬。
当你的胃已经饱了,把信息传递给大脑,但大脑把信息传给舌头,舌头却不相信,不接受。
因为各式各样天然的,合成的调味料、添加剂,能够给舌头强大的麻痹力,欺骗舌头说:“你快吃下去”,同时也容易让一些不新鲜的食物蒙混过关。
只要你翻看加工食品的说明,就能从中学到很多新名词,诸如山梨酸钾等等,还有一些业界才知道的增鲜剂。如果再加上油炸等制造成香喷喷口味的方式,舌头就完全没有抵抗力了。
长期接受这样的刺激,再回过头,让舌头去食用清淡,蒸煮的食物,如味同嚼蜡,无法下咽。用一句诗来不太恰当地比喻,可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见识了太多“大场面”,小场面自是不入法眼。
不能只靠舌头检验吃啥,那该吃什么呢?
三、不靠舌头靠什么
2016年5月,也就是上个月,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出炉,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发布。不知您看了没有。
它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看文字太抽象,看图更实在(图片来自网络):
这内容虽然不少,我认为在吃的方面说来说去无非那么几点原则:
1.少加工品
比如,腊肉腌肉,腌制海鲜等怀旧食品以及巧克力派、咖啡伴侣、曲奇、玉米片、奶油饼干、油炸面圈、起酥点心、薯条、油酥等甜食零食,不宜多吃。尽量吃天然、新鲜的食品,不会摄入过多的糖油盐以及添加剂等。
2. 少炸多蒸
油温越高,炸出来的食物越香,但这会使油里面的成分被破坏,同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吃过炸炒等油较多的烹饪食物,则容易摄入油过量。蒸煮的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保留食物原汁原味,同时不会让食用者摄取过多的盐、油、淀粉等。
当然,少炸多蒸,这里的“炸”强调的是不太健康的烹饪方式,蒸则相反。
在蒸、煮、烫、炖、涮、凉拌、烤、熏、卤、腌、煎、炸、爆、焗、抄、酥、烩、勾芡等众多烹饪方式手法中,蒸、煮、烫、炖、涮这几种应当作为健康饮食的首选。
3. 少肉多素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这是膳食指南的提倡。如果你觉得吃菜像像动物吃草一样(我有个高中同学就是这么认为,从不吃菜),这是不好的。
这几年,无肉多素的做法开始渐渐为人所接受。 他们看到,植物性蛋白和动物性蛋白分解的氨基酸是一样的, 只要吃得对,素食也行得通。
对于世俗人来讲,做到全素有难度的,但少肉多素还是可以。我能感觉到,如果某几天吃的荤类较多,精神萎萎靡靡的,没有太多斗志,情绪比较难控制,思考也迟缓。问过其他朋友,也有同感。也许是因为,消化肉类需要更多的血液在胃部参与此项活动,脑部血液供给量变少。
当然,这种“多素”要建立在少炸多蒸这种前提下,如果因为素食太素,而添加过量的调味料来刺激胃口,那是弄巧成拙了。
4. 少糖多水
喝水时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
人对糖有天然的好感,是这原始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古人觅食难,凡是带甜味的有糖份,能给身体提供更多能量,自然会多吃一点。
于是,有的人无法忍受清淡的白开水,非得加点糖份,或者直接喝饮料。这样进入身体的糖份容易过量。过量的部分会被身体转化为糖元存起来,等到饥饿时才通过胰岛素的作用将其转化供给身体需求。
但因为现代人容易吃得太多,如果很难有机会饥饿到让身体将存储地糖元转化成能量,久之,身体的这种机能就会退化,最后可能失效了。体内存了大量糖元,却无法转化出来使用,很可能引发糖尿病。
5.按时适量
除了选择吃啥以及食物的烹饪方式以外,吃的频率以及量级也是需要有规律的。
英语中讲求have meal regularly,是的,一日三餐按时有规律地进餐最好,比如,早餐在7-8点解决,午饭在11-13点,晚饭在6-8点。如果经常吃饭不规律,造成胃肠道功能乱——因为它分泌汁液多的时候你不给它东西消化,而当它休息时,你又突然吃东西来叫醒它,它肯定很晕乎。
很经典的那句“早上吃得像国王(吃好)、中午吃得像平民(吃饱)、晚上吃得像乞丐(吃少)”,有一定道理。但现代人通常忙碌到晚上回家,早餐有时候选择不吃,这样血糖降低,容易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白白浪费的上午这段应当精力充足的黄金时光;晚餐这一顿反而就大吃特吃,而很难做到像乞丐一样吃得少。适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而引起肠胃疾病。可以通过增加咀嚼的次数,让大脑更早地感知到饱足感。
这几大原则做法,也许你都懂。道理都知道,但不一定会做,有许多实际的困难。
比如,少和多到底是一个什么标准。这个具体内容可以去看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内容的解读还蛮详细的,比如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奶类、大豆和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
比如,像油盐糖的量,说是说多少克为宜,但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太麻烦了?这个可以想想办法。比如每天的盐量不能超过6克,那可以提前先将6克盐融入一碗水中,今天做菜时,要用盐时就就倒这碗水,用完即止。
像上面说的这种控油盐糖量,在自己家做饭比较好实现。可是去外面下馆子呢?当一桌看似美食摆在面前,而实则是油盐糖过量,无益健康的菜品时,如何抉择就是难题。
而在生活中,当你正在猛吃炸鸡津津有味,旁边有位朋友突然拿出一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说:“看,这东西少吃点,是垃圾食品!”是不是瞬间气氛就不好了?你可能想,人生短短几个秋,吃点东西还要这么累?而朋友的出发点是在饮食上保证健康。
这里涉及到“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的矛盾。
从近期未来的角度说,这桌美食能爽口,吃完心情大完,而且不会得罪做菜的人;从远期未来的角度说,长期大量摄入油盐糖,将可能引发未来几十年后爆发的疾病,如同在身体内埋下地雷一样。
远期未来,总给人看不见摸不住的感觉。所以大多数人会折服于近期未来,有好处先捞着再说。
特别是在宴席的餐桌上,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总是会有人觉得很奇怪,而如果你又是一个特别看重别人想法的人,这就纠结了。
所以,在饮食上不妨来个视角转换。有的场合,为了无伤大雅,那就以“近期未来”的视角去享用美食;等到独处,可以个人支配用餐时,则转换为“远期未来”的视角,吃得健康点,偶尔还可以来个轻断食。关键是“远期未来”的视角比例更大些,占到八成以上。
聊饮食的话题,实则颇为敏感。
不管怎样,吃得对了,把需要的营养吸收好,为大脑供给思考所需的能量,保持充分的精力和健康,这才可能为高效能工作并创造价值打下坚实基础,更高质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何吃,是不同人的智慧。
各位如果有达成健康饮食的妙招、高招、小绝招,欢迎统统放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