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清单是一件容易上瘾的事情,于是总结也写成了一篇清单体。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说过:“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我想这十条启发,不仅仅是发现了别人的起点之高,更是探寻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01 先思考,再行动
我在报名清单主题营之后,有一些之前加好友的老铁看到我的打卡,有点后悔为什么报名的时候会犹豫,结果错失了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我觉得肯定也有一些老铁加入清单挑战后,刚开始会有些迷茫,不明白打卡挑战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在我看来,“犹豫”和“迷茫”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思考清楚自己进入阅读营的目的,或者说在进入阅读营的这一个月以来,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吧。
我们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必须先冷静下来,做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思考。那么,在挑战前,我的思考内容包括:
(1)清单主题营符合我对阅读营的预期吗?
(2)清单体是一种我并不是特别了解的写作风格,我能掌握吗?
(3)我的时间精力能够支持我完成挑战吗?
(4)如果要在几百人的群里有所收获、有所提升,挑战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呢?
(5)如果不报名,我会不会后悔?如果报名了,除了写作,我还能收获什么?
02 先挑战,再否定
我在报名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就是上面的第2、3条。跳出舒适区不仅仅是给自己的生活加了一条计划,更重要的是你的时间、精力、思维方式和输出风格全都受到了挑战。
回想两年以前,我还是一个经常否定自己的想法,否定自己能力的人,常常在参与一项比赛之前,就用各种借口为自己设置障碍,“没时间”、“没意义”、“没能力”都是我最常用的借口。可是,当比赛结果出来,那个万众瞩目的人事物,却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要说心中没有一点遗憾,是不可能的。
我明白,我骨子里还是热血的,我并不属于“佛系”。所以,遇到挑战,先勇敢地上吧,然后再用事实说话,真的做不到,那就是触碰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才能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努力。
03 先记录,再计划
我以前是个计划大王,做什么事情都提前做个计划列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多么善于规划的人啊!结果无论计划做得多么完美,却屡屡遭遇“破产”。我一直没有反思,一直屡败屡战着。
后来在Angie的《学习力》当中读到,你只有先分析出自己每天时间都分配在哪儿,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规划。我恍然大悟,我都不知道我自己的“时间画布”究竟画了什么,我怎么能从这张布上攫取空白,用来实施计划呢?
在这次清单主题营的挑战之前,我很庆幸有近一周的缓冲期,我回顾了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预估了即将会发生的种种事件,分析了最糟糕情况下的一天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在这基础上,将读书的时间和完成输出打卡的时间都预留了出来,同时制定了Plan B,这样,我在整个挑战期,游刃有余地进行了阅读和打卡,竟然还有时间去阅读其他书籍!所以说,在写计划之前,一定要先记录一下时间分配情况。
04 先聪明,再勤奋
自从当了母亲,我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很刻意地避免使用“聪明”这样的字眼,因为害怕孩子骄傲自大、对努力的方向迷失。然而,我却常常思考,“聪明”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我们会认为那个人很聪明、而这个人不聪明呢?孩子的表现如果不能用“聪明”形容,又该用什么词汇去给予他正确的鼓励呢?
在大量的阅读中,我发现“聪明与否”实际上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差别导致的。而另外一些观点则是提倡训练“元认知”的能力,其实“元认知”也就是思考“思考的方式”的一种练习,也就是思考“聪明在哪”。
我们在进行阅读挑战的时候,就需要去思考自己到底聪不聪明。聪明地阅读一本书和不求甚解逐字逐句地阅读一本书,带来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我在阅读挑战之前,先去翻了好几本讲解读书方法和阅读速度练习的书,整理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然后,再去勤奋地实践。我觉得这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不断被自己实践,验证它是否是一种更聪明的方法。
05 先提炼,再整合
我在输出清单文章前,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翻看整本书,并把最打动我的观点用荧光笔标出或者折页提示。
然后,在这些观点中,选择十个我觉得最有价值的观点。
最终,它们被整合成最终的作品。这就是我输出的三个步骤。
06 先原创,再对比
我们往往会被教导,在你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时候,先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就可以借鉴一二了。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影响我们独特的创作思路,我们会不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模式去写,忘记了自己原本可以写出不一样的精彩。
所以,在一篇文章创作的起步阶段,请一定自己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无论好坏。写完后,再去和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找到差距,去完善去修改。对了,千万别忘了“元认知”,思考自己为什么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哦!
07 先完成,再完美
打卡其实并不是目的,自然是为了让你在反复练习中提高自己读写说的能力。但是,一味地纠结自己有没有做到完美,其实会让你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甚至会产生“再也不想参加挑战”的副作用。
所以,先按照要求,完成基本的打卡流程,拿到“入场PK”的资格,再去尽善尽美。在打卡压力不大的心态下,会更容易打磨出质量较高的作品。
同理,适用于其他各种事件。
08 先定位,再发散
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营养,我们在输出的过程中,会发现想分享的观点实在太多,只恨十条太少;当然,也有人匆匆翻完一本书,能提炼出来的观点寥寥无几,认为读书无用。
输出型的读书,很像我们去咨询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学究。你想问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那么老学究就会告诉你这个方面的内容;你想问关于学习成长的经验,那么老学究就会与你探讨一二。看了一本书的封面与前言,如果你无法向这本书提出任何问题,无法带着找寻答案的心情去阅读,往往也就读无所出,亦或觉得满篇皆好却不是自己想要的。
先找到自己对这本书的定位,再通过大量的提问去发散性阅读提炼,你就不再会认为“读书无用”了。
09 先尽力,再等待
当我看到有小伙伴拿到连队最佳和优秀的时候,很羡慕,我也希望走到闪光灯下,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与认同。但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得到肯定呢?
我觉得有的时候除了思维方法的不同,还有一种可怕的想法——差不多得了。打卡嘛,按时完成就可以了,证明我来过,也就不后悔了。但是真的不后悔吗?既然来了,就应当奋力一搏,去战斗一次,最终能不能得到肯定,就交给运气吧。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10 先律己,再利他
长久以来,我一直接受的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熏陶。然而,我在长时间和别人的相处中,发现,毫不利己的利他行为,往往会付出极高的成本。只有自己成长了,才能真正发现别人需要你去帮助的是什么。
但是我在这里写得是“律己”,毕竟在社群当中,他人需要帮助的往往也就是经验方法方面的分享与建议吧。所以,如果我希望更好的帮助他人成长,我仍然需要严格律己,成为榜样人物,这样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总结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