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最小行动实践颇多,效果是自己的工作、生活、育儿效率提高,幸福指数蹭蹭上涨。
最小行动是啥?
要是按我自己的话来描述嘛……
首先,最小行动是个热身。根据认知科学的相关原理,大脑工作也跟肌肉运动一样,在正式运动之前需要一定的热身来进入工作状态。若没热身就强行拉伸肌肉,有受伤风险。
其次,最小行动是个小目标。具体地说,是“诱拐”自己进行行动的诱饵。最小行动的目标难度往往较低,这让目标达成的几率大大增大。而目标达成对于大脑有奖励性,大脑很喜欢这样的即时良性反馈,因此,最小行动的达成有利于增强后续工作的信心。
最后,最小行动是下一步行动的铺垫。在最小行动中会做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心理准备、良性情绪的积累(收获到了最小行动达成的奖励)等工作。
如何设置最小行动?
总体原则是容易量化。设置的检测方式有时间导向(例如,学半个小时英语)、可量化的任务内容导向(例如,看十页书)。
最小行动之后怎么办?
当然,最小行动的一切都是为了下一步行动服务。
当习惯性地跨过最小行动的门槛后,进化而来的自我实现需求占了上风,此时需要侧重项目任务的进展度。例如,在工作中,完成了每日最小行动的工作时间后,需要设定“完结某件案子”这样的节点性任务,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并尽可能地实现心流。
那,再然后呢?
再然后当然是元认知,通过元认知进行反思,回放历史情境、分析优缺点、总结出经验/原则,将当次的总结经验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大框架,以供下一次使用。如此以往,便可进入螺旋上升的动态良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