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休息,早晨看到意公子讲《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对孙悟空成长的影响。有那么一瞬间,名著与现实重合,竟从中悟出一点为师之道来。
从师徒关系来看,如果说悟空一生历尽艰险,寻得正果是修行的话,那菩提祖师面对这样一个天资聪慧,但又心高气傲的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从菩提祖师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为师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的是要学生懂得一个“勤”字。悟空从抵达西牛贺洲到菩提祖师开始教他法术,共历经了七年之久。七年里,菩提祖师什么都不教他,只让师兄弟领着他挑水、种菜、打扫,但良好的秩序感、足够的耐心和日复一日的劳作应该是成就悟空的第一个前提。名著照进现实,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很多孩子没有整理过书包,没有整理过房间,更别提洗衣做饭,甚至连自己的袜子内衣都要父母代劳。这样背景下的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劳作意识,身体不勤,思想自然懒惰,吃喝玩乐便成为兴趣焦点,怎么会有责任和担当意识?
孩子学习要好,首先磨得一个“勤”字,洗衣要勤,打扫要勤,整理衣物要勤,当然,也有孩子勤于作业,勤于阅读,勤于写作,从生活到学习,有了“勤”的加持,成长才能看得见。
第二重境界是要学生懂得的一个“悟”字。“孙悟空”的名字是菩提祖师给他取的,要他学会“悟”。孙悟空也着实聪慧,菩提祖师在他头上打了三下,留了一道门后拂袖而去。悟空便悟出夜晚三更从后门去找师傅学艺。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悟”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主”。学习的起点不应该是教师的教,而应该是学生的学,只有学生带着意愿投入到课堂中来,才能在纷繁的思绪中给学习腾出一方空间,认真思考,前后联结,触类旁通。
孩子要学习好,无论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不要强行的压迫和说教。拉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激励孩子的努力,沿着孩子的天分去培养,让每个生命都能以欣然的姿态遇见花开,遇见美好,激发出生命拔节的渴望,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第三重境界要学生悟得得一个“磨”字。菩提祖师对于悟空是严格的,这种严格来自于对于悟空心性的悉知。他深知悟空初出混沌,心高气傲。于是,悟空初来之后用七年时间磨他心性,而当看到悟空向师兄弟卖弄法术,便把他赶下山。赶下山 其实是一种锻炼,要他经世间的苦,也他在苦中修一颗心。所以,我们看悟空保护师傅取经途中担任的是责任最重的大师兄的角色。
要孩子能够成长,孩子自己悟到了,还要他们去经历里体验。可以是困苦挫折,可以是成功喜悦,哪一种经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师者要创造机会 ,很多时候不需要唠唠叨叨,敲三下,指一指也许就够了。
做老师,做父母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艺术。以一颗包容的心,审视每个孩子的个性,打造好的关系,营造好的氛围,创造好的时机,让每一个生命成花,成树,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