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上一次读的《态度》,吴军老师的这一本书《见识》,像是《态度二》。
两本书中有几个话题很相似,甚至略重复,比如关于幸福的人生哲学,金钱和投资观,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做事做人等。
书中直接谈见识的篇章很短。
什么叫做见识?通俗的理解就是见多识广。见过世面,也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庄子》里有一句话,“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用白话来讲就是夏日之虫你不可以和它讲冰,因为四时不同;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这便提到了见识的不同。
见识的不同在身边很常见。比如同事们在一起,一般大家都会达成共识,觉得谁谁谁更有见识。比如家里亲戚朋友在一起,长辈们也会说谁谁谁见过世面,有见识。
还比如在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有的朋友从念书到工作,都在家乡,除了偶尔旅游,基本没有去过外地,有的朋友四处闯荡漂泊,还有的朋友在海外求学工作;伴随着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大家的见识便也不再相同。
如何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说的是这个理吧。
吴军老师说,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是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很多人因为已经满足于自身的成就和环境,不愿意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东西。或者说已经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了。
对于已拥有的感到满足,看到身边别人读书和讨论什么新的话题便说人家是装13。看到别人晒美好的生活一面,就奚落人家太假。每天除了照常工作,在家便是葛优躺,刷手机和打游戏。不再有开放和好奇的心态。
如果陷入这样的生活状态而不自知,停止成长,见识便不必再说。
我有一个堂弟,是90后创业者,经营一家上百人的公司。也被授予过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这个被称为别人家孩子的弟弟,读书并没有很好。但是从小很擅长说话。不论是两三岁的小孩儿,还是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他都可以和对方交谈甚欢。长辈们谈话,他也喜欢在一边听,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时候大人们开玩笑对他说,这个娃子口才好,长大后当司仪吧。堂弟很不屑的说不要。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带我们旅游。党组织居委会什么的定期会有老年旅行团。除了这个堂弟,乐意和爷爷奶奶一起出去旅行,我们其他的孩子都粘在爸妈身边不愿意去。
每次兄弟姐妹们在一起聊天,都是堂弟在说,我们在听。大家忍不住对他感慨,“怎么你什么都知道啊。”
这些时间都看的见。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再聚在一起,不管是最新的社会趋势和时事,还是IT产品,他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在我们面前有理有据的和我们分享。让大家觉得听他讲话很有趣。
如果说有见识的人不一定真正有趣,但是真正有趣的人一定是有见识的人。
《黄金时代》里有句话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即使不能抗拒一天天老去,不能抗拒生活的打击,但依然可以抱着永远生猛下去的愿望。
想要去遇见更多有趣的人,做更多有趣的事。向做一个有趣的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