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在致自己60岁生日的信中写道:“人生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主导自己的时间。”俞老师说花钱可以大方,花时间一定要像守财奴一样小气。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很多人只记住了这句话的内容,却没有参透其中的内涵。
怎样把时间利用好,其实是有窍门的,忙忙碌碌的状态绝对不是珍惜时间,恰恰相反,很可能在忙忙碌碌中输掉一生,这可就太危险,太可怕了。
觉察力敏锐的人,已经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时间了。
日本Open Platform株式会社董事长、领导力研究者、潜能训练大师池田贵将就是一位将时间利用到极致的人。
他在《高效24小时:工作生活平衡的时间管理》一书中,把高效管理时间的思路、原理、方法掰开了、揉碎了讲得非常清晰。
没有高深难懂的理论,就是实用又通俗易懂的日常时间管理办法,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将同样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池田贵将是怎样高效利用时间的吧!
一.首先,检视自己把时间用在哪里?
每个人都公平地拥有一天24个小时,可是,你的24小时并没有真正为你所用。你身边潜藏着“时间的小偷”,逮住它,你才能真正拥有属于你的24小时。
试着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回顾自己一整天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去多少时间?哪些事能够让你心生满足感?做这件事花的时间是多久?
正当你认真工作的时候,手机消息提示音响了,你低头瞄一眼,是某网站的推送,一看题目,好奇心被勾起来了,点进去看看怎么回事,顺便又浏览了其它信息,当你再次回到工作中来时,15分钟流走了。
而此时的你并不能马上重新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需要重新集中精力才能继续刚才的思路——智能手机的推送消息,正在偷走你的时间。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是怎样被偷走的时,就可以开始规划时间并想办法节约时间了。
二.其次,合理规划和节约时间
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所以,每天除了工作之外,请善待自己,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做那些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
池田贵将在《高效24小时:工作生活平衡的时间管理》中说:“当繁忙成为常态,创造力就会成为牺牲品。如果没有让人感到快乐的时间,就无法感受生存的意义,所以,要保证私人时间。”
所以,当你规划一天的工作安排时,无论如何留出几个小时的私人时间(睡眠时间除外),比如,下午6点至睡前10点,4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拒绝安排工作,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感受生活的美好。
当然了,现实生活并没有那么理想化,很多时候身不由已,工作不是我想推,想推就能推。可能晚上7点还是要安排客户会面,或者临时加班等等。遇到不可避免的工作安排,那就把私人时间做一下调整,今天私人时间少了2个小时,下次找机会补上,算是对自己的补偿。
当然,只规划时间还不够,一定要注意不浪费时间。节约时间,避免工作拖延,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会帮助你节约出更多的可用时间。比如,加强时间密度。
什么叫加强时间密度呢?
举例来说,你在上午9点-10点做了一个小时的脑力工作,此时,尽管工作还没有完成,但是继续做效率已经不高了,因为大脑会疲倦。这时你可以先暂停脑力劳动,去做一些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
简单说,就是将脑力劳动和非脑力劳动穿插起来,这就是加强时间密度,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方法之一。
池田贵将在书中讲得非常全面,从各个方面给出节约时间和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技巧。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其它方法。
三.最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大脑和身体规律,有助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工作,提高时间利用率。
比如,清晨醒来,大脑最灵活,我们可以把需要脑力的工作安排在起床后的三个小时以内。如果你能够在前一晚睡前把桌面整理清爽,就更利于早上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而不是将早上最好的时光和精神用在整理桌面这件事情上。
中午的休息对恢复大脑能量很有帮助,午睡的时间尽量在15-20分钟为宜,避免进入深度睡眠,因为午休时间有限,一旦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会很难受,头脑反而不清醒了。如果错过了午休时间,那么下午3点以后就不要再睡了,避免影响晚上的休息,可以用深蹲、原地踏步、轻轻跳跃、深呼吸等方法来提神。
书中说:“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通过运动来增加大脑的灵活性。”除了运动,书中还提到了饮食、休息等方面对大脑和身体的影响,健康的身体和灵魂的大脑是高效利用时间的必要条件。
总结:正如池田贵将说的:“每天被时间追赶,很可能错过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
工作是实现人生意义的一种手段,要设法让自己高效应对工作,并开始享受个人时间,放眼人生道路,领略生命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