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敖回忆录》。偶然看到一个网站上有一句话,是李敖前妻胡茵梦对李敖的一句评论:李敖对别人看得很透,独独看不透他自己。这句话不无道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中最难理解的是自身。每一个人都是矛盾体,我们无法用某一种论断来评价一个人,越是了解得越多就越难评价,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可谓最多,一辈子都与本我厮混在一起,但是我们何尝对本我有清晰理性肯定的断定呢!
佛家说,对人的本我理解最高境界是“无相”,什么是相?相就是事相,即事物的外在形相,对于人来说,就是这副皮囊。人不能没有皮囊而活下去,否则就成了虚空,就成了鬼魂。所以必须“在相”,或曰“不得不在相”。但在相的同时,却不能执著于这些事相,而要离相。离相,就是不计较事相的差别,不为表面事相的差别而形成彼疆此界,而不可一视同仁,对于人来说,我们得时不时放空自己,或曰偶尔“灵魂出窍”。而且离相要离一切相,六祖说“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静。此是以无相为体”。离一切事物之相,此即无相,只要能离相,心中固有的佛性,就能清静。若不能离相,或离相不彻底,佛性就不能清静。佛性不清静,就不可说是明心见性。
人在“境”中生存,总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染”,在各种各样的境里,都能丝毫不染,就叫做无念。要达到“无相”的境界,还要“无念”,即“于念而不念”。人当然不能无相,更不能毫无念想,否则就是死人一个,但若能达悟,却能达到“于念而不念”的境界。就是说,在一切事物上,都能让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不为之计较、分别、停留、执著,念头丝毫不停住于事物上,不执著于物境上,不受事物的染与缚。这就是无束缚了,无牵挂了。这就是叫做“无住为本”。
其实,我的确感觉自己有时候是处于“出窍”状态,比如睡前,比如初醒,那个时候或仍在梦里,或正处幻境,如果把现实世界算作三维空间,那有时候会发现另一个我在第四个空间里窥视着自己在谈笑,在忙碌,而且还会对所见的自我做出一些感慨与评弹,这种状态是否叫做“无相无住”呢?呵呵。
短暂的“无住无念”可以做到,但在“境”中,却很难做到“百物不思,念尽除却”,那么,一念若住,念念即住。所以,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达到“无念无住无相”的高人能有几何!
佛家告诉我们要“无住无念”地“处境”,我们几人能做到?据我的阅读,除了传说中的六祖之外,还没有人有这么高的修为。“极乐”就是“无乐”,无乐是什么滋味?我们这些吃惯“小乐”、“俗乐”的俗人,恐怕并不十分渴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