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就是一种创新

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经典概念。创造性破坏指的是,随着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现有市场中商家的竞争,只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回报率不断下降,进入死胡同。打破僵局的方法就是创造性破坏,新的竞争者出现,并对之前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替代和破坏。比如,数码相机取代了胶卷行业。

在李翔知识内参《蓝海战略之父:非颠覆性创造》一课中,对创造性破坏给出了上述的解释。这段解释非常生动形象,资本是逐利的,一旦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同质,不同商家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价格战时,行业的回报率不断下降。这时候,总有商家想要创新,让自己的产品重新获得高额利润。如果成功了,而且取代了旧有市场,那这位商家的创新就可以称为创造性破坏。本质上,创造性破坏就是一种创新。只不过,其结果是导致某一市场的被颠覆和取代。

创造性破坏就是一种创新

总结一下,创造性破坏是商家以“创新”为核心,对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获取暂时性垄断权,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的一个过程,是市场的一种竞争行为。

但是,创造性破坏并不是市场竞争的全部。

创新的结果并不只是取代,还有共存

创造性破坏描述的都是取代、颠覆,都是对旧有秩序的破坏,可以说是一种“取代模式”。但市场变化不是这么简单的,片面的追求创造性破坏就限制住了我们创新的边界。其实,创新的结果并不只是取代,还有共存。

不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有可能会在某一类细分市场下更有效率,只要不同的细分市场存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可能共存,而不仅仅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现实中,许多新市场的创造,并没有颠覆现有市场。很多创造同样可以形成新市场。当第一家折扣零售店开张50多年后,主流零售商依旧沿用传统零售店的运营方式。芝麻街是一款经典视频节目,主角是一系列可爱的玩偶,通过玩偶剧集,来教学龄前儿童去学习数学、认识颜色和学习英文字母。芝麻街并没有取代类似学前班这样的儿童早教市场。相反,芝麻街开创了一个新的寓教于乐的早教市场。

敏感而积极主动才能应对创造性破坏

说了这么多,对一个企业或是个人而言,最危险的就是别人进行了创造性破坏,把自己给取代或颠覆了。为避免陷入这样的境地,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科技在不断进步,市场上的行情瞬息万变。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着社会进步,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很多人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并不关注新事物。但是,缺少这种敏感和好奇,就不能及时察觉市场上的变化,对新事物缺少足够的了解。

这种情况怎么能知道如何应对变化呢?

不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应该及时去了解新兴行业和新产品的问世,这样才能提前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会由此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是机遇,那么就应该抓紧时机,把握机会。如果是挑战,那就及时做好准备,降低损失,转变思路,应对风险,方能转危为安。

2.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市场上的创新随时有可能发展成创造性破坏,颠覆旧有市场,而当你随时都在准备迎接变化时,这场颠覆对你的影响就会减到最小。

虽然未来是很难预测的,但如果因此就不考虑应对措施,在变革的大潮中随时可能会被淹没。

时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在变化来临之际,总是应变能力最强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