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了半生,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为什么会迷茫?

在知乎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怎么办?

我没有什么喜欢做的事情,怎么办?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怎么办?

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怎么办?

我真的好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这么迷茫呢?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和纠结,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想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相比之下,想要了解自己更是难上加,就像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因为时时刻刻身处在自己的世界当中,而没办法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

而正因为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才会常常遇到问题而找不到答案,因此,只好停留在原地,纠结和迷茫。

其实,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我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一点一点的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尝试各种各样的食物。觉得好吃,以后就经常吃,不好吃,下次就再也不碰了。慢慢地,这些就成为了我们的喜好,朋友也渐渐从日常的交往中认识了我们,遇到新朋友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告诉他们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当我们想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颜色的衣服时,我们就会拿起不同颜色的衣服往身上比一比,或者直接试穿一下。

当我们想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运动时,我们就去尝试各种运动。

所以,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先去尝试一下。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同样,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喜欢做什么事情,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时,我们也需要去先尝试一下。

就像张德芬书里所讲到的,当我们没有见过玫瑰花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玫瑰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而只有当我们看到了,闻过了,摸过了,才会发出感叹“原来玫瑰花是长这个样子的”。

因此,在没有体验过,没有经历过之前,我们很难去了解一件事情。而当不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就无从得知自己是否喜欢做这件事情。

就像一道菜品,只有尝过了,才知道喜不喜欢。

不把时间浪费在迷茫上

其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去拉个清单,把自己觉得感兴趣,或者想要尝试的事情一个一个列出来。列好清单后,再依次给每一项打分,从得分最高的一项开始,一件一件尝试。

当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尝试是不够的,最好是一件事情坚持做上一段时间,然后再看看自己是否还想继续做下去,还是再也不想做了。

不管怎样,千万不要沉溺在迷茫和纠结上,太浪费时间,而且还耗费我们的精力。

当我们长期陷入迷茫或者纠结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可能只是在原地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答案能够自己蹦出来。有句话说的是,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同样,不采取行动其实也是一种行动,那就是等待。然而,被动的等待是最浪费时间的,因为,有些答案可能永远不会主动出现。

行为心理学家总结了人类行为改变的过程,其中第一阶段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第二阶段是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并且想要尝试,再然后就是开始行动去改变。而只有当我们开始行动之后,才是真正发生改变的时候。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停留在前两个阶段。

比如,酗酒的人,喝酒喝到麻木,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最终浑浑噩噩地过完一辈子也没想过要戒酒。再比如,很多想要抽烟,减肥,或者运动的人,虽然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改变,但是始终没办法战胜自己的欲望和惰性,因而一直没办法迈出行动的那一步。

所谓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和行动的距离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一万步,而我们的决心就是中间的桥梁,只有架起这座桥梁,我们才能够顺利地迈出行动那一步,从而做出改变。

因此,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下定决心,事情就成了。但当我们允许自己一直纠结迷茫下去的时候,事情就会被拖成烂尾工程,就像身上的一个老毛病一样,时不时地会蹦出来让我们头疼一下。

要知道,掩耳盗铃,并不代表世界被静音。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会自动消失。

选择,并不一定是因为喜欢

当我们在纠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假设: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们在赌马者身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他们下好了赌注,他们立刻就会对自己买的那匹马产生更大的信心。可事实上,所有马获得胜算的概率前后一点也没有改变,只有赌马者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一致性原理,它对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的这种保持一致的愿望主宰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是我们行为的主要原动力,而且强大到能让我们做出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情。

这就像我们做人讲究诚信一样,答应了别人要做的事情,即使多么不想做,也得去做,否则我们就是不讲诚信。因此,我们就需要遵守言行一致的社会规则,这样我们才能让他人觉得自己靠谱,并获得长期的信任。

不仅如此,就像赌马者下完赌注后心理状态就发生变化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做了一个决定,而改变对一件事情的态度。

心理学家们解释说,当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矛盾,而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就需要想办法来进行协调。

因此,一致性原理,致使我们渴望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保持一致,也就是言行合一。

就像我们在付款买了一件昂贵的衣服以后,我们常常会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明智的,而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这件衣服买得值。相反,如果我们不能说服自己,可能就回去退货了。

正因此如此,当我们做完一个决定后,为了跟自己的这个决定保持一致,我们便会寻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我是因为喜欢才选择的。

况且,我们都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毛病:我是对的,我的这个决定是最好的。

结 语

因此,不要再纠结于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这样的问题,而是应该尽快做出一个决定,一个选择。

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去尝试,去体验,去经历一件事情;

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内心一直在寻找的答案,不再迷茫。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有一句老话,干一行爱一行。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尝试了,而且还在坚持中,把一件事情做出了成就。有了成就,有了自信,自我感觉良好了,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对这件事情引起为傲。

而且,做事的方法都是相通的,当我们懂得了如何做好一件事情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去做好另外一件事情。

因此,当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的时候,不要停留在原地纠结或迷茫。

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答案,才能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不蹉跎时光,一路向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