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绽放自己,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网上有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段子: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父亲还是那个父亲,为什么在孩子眼中却不一样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在成长,父亲却在原地踏步。

这就好比爬山。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在山脚,而父亲已经在了半山腰。儿子若想和父亲交流,需抬头仰视来看父亲,所以孩子眼中的父亲是伟大的。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而父亲却前行的很慢。终于有一天,孩子也爬到了半山腰,和父亲比肩而站。这时,儿子和父亲交流的时候只需平视,所以孩子会对父亲的话产生质疑。

而后,孩子继续向山顶走去,父亲仍在原地踏步。儿子想和父亲交流的时候,只能回头俯视,所以儿子就会瞧不起父亲。

这正如《觉醒的妈妈有力量》一书中所说,养育孩子,是妈妈的一场修行,只有绽放自己,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作者吴琼作者无穷发挥了15年的时间来研究家庭和亲子关系,专注于帮助妈妈觉醒并且获得力量,从而学会好好爱自已,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温暖孩子,更好地滋养孩子。

做一个觉醒的妈妈

李婷是五岁男孩的妈妈,为孩子早上穿衣服的事情绪崩溃苦恼。原来,每天早上,从醒孩子,到孩子睁开眼,坐起来发呆,最后穿衣服,都是一场战争,孩子先是死活不睁眼赖在被窝,睁开眼后得发够呆才肯穿,穿时不是找不到领口,就是裤子穿反了,最终都以她生气,孩子生气,家里鸡飞狗跳而告终。

其实,不仅仅是李婷如此,很多家长都是如此。穿衣吃饭如此,学习写作业亦是如此。我们关注的焦点都是在孩子行为上,而没有仔细思考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教育孩子,我们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恐惧。如果不是恐惧,我们就不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做出一定的反应。而是对当下的情况做出理智的回应。

比如我们生完孩子,总是为孩子的安全快乐幸福。担惊受怕不是担心孩子长大了会失败,就是担心他们会变成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不是担心孩子会受伤,最担心孩子的未来不美好。

正是因为这样,孩子出了一点点差错,或者当一些行为刺激到我们,我们就会焦虑,就会被虚伪控制,其实,驱动这些情感的都是恐惧。

做觉醒的妈妈,就是要向内走看见自己内心恐惧的核心,转移焦点,从关注孩子到关注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