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进步的天敌。很多人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是当机会来临时,对没有准备好的人来说,最好的选择依然是先冲进去看看。因为进化的本质是适应。
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定律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他说的是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人们的工作效率会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越高效率反而会变低。对这一定律的通俗应用就是不要过度准备,太用力的人往往都很难走远,动机过高会使我们焦虑,从而延迟行动。
我们要先学会做一个垃圾出来,也就是先拿出一个最原始的东西,然而大多数人的态度却是对垃圾不屑一顾,都认为只要好好准备,做一个更好的东西出来,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
虽然那些先入场的玩家可能没有你的文化高、认知高,但是他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客户,他们掌握着最新的情报和动态,而你却听不到任何关于市场的声音,什么钱好赚,什么生意难做,哪些玩法要学,哪些天坑要躲,你都不知道,在你徘徊犹豫的时候,市场风向从东风变成了西风,又刮起了雨夹雪的西北风,你原先设定的完美计划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慢慢的你就想放弃了,慢慢的你就没下文了。
你说自己被踢出局了,要准备下一个完美计划,可遗憾的是你根本没有上场过,出局又从何谈起呢?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做一个垃圾出来。
因为这一决定会帮助降低我们行动的执行间隔,也就是从想法产生到行动落实之间的这段间隔,从而帮助我们摆脱拖延。
越重要的事情就越容易拖延,越需要改变的目标就越难迈出第一步。
很多人给自己定了一个极好的目标,也的确有能力去完成,但他们总想着弄得更加清楚之后再去行动,一味的在路上,于是错过了最佳的行动时间。
想法永远在脑海中,计划永远在纸面上,行动永远指望明天先做一个垃圾出来,能让我们更快的展开行动,才能让新环境逼迫自己一把,因为进步的本质是适应新的环境,只有适应环境,生物才会进化。当我们手里有了一个垃圾,就有最先的入场资格了。
虽然我们还无法触及核心,看清楚舞台中央的人,但是我们听到声音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听得出来跑没跑调。如果发现没,在调上,离场就是了。
此时你站在最边缘的看台,就在出口边上,没有什么好损。是的,来都来了,为什么不听一听呢?
如果觉得好听,那就暗暗下定决心,加倍努力,一步一步走进人群,直到眼见为实。
在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这么一句话,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能等待太久,不能依靠遥远的未来,要珍惜每一天,每立刻立刻行动起来,回到毛泽东所处的那个时代。
1962年10月,一场足以毁灭人类的古巴导弹危机蓄势待发,整个世界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之下。美苏两大阵营的争霸开始从欧洲蔓延至亚洲,在远东地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
这一年,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困境。在太平洋彼岸,美国肯尼迪政府正在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并通过各种外交手段阻挠其他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
印度尼赫鲁政府突然对中国发起在阿克塞经地区的边境冲突,直接触发了中印边境的武装对峙。在东南亚,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也在加紧军事行动,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逐步紧缩。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苏关系在这一年跌入谷底,苏联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中国公开论战,还单方面撕毁数百个科技合作协议,撤走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带走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
中苏边境的军事对峙日益紧张,双方在黑龙江和新疆边境部署了大量军队。就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首满江红,热情讴歌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这首词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共鸣。
1月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里挥笔写下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既然苏联修正主义主义集团公然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接取假面具,露出真原型,让全世界人民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有个清醒的认识。可当时的情况是,很多群众并不理解为什么昔日的好大哥会突然撤走。
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主要责任甩给我们的执政党。如果等到我党将所有能让群众通俗理解的完美证据一一列出,那么就已经错过了扼杀苏联修正主义的最好时机了。
而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色各样的投机分子、反动势力扰乱民心,最终会让这个预想的完美计划胎死腹中,不了了之。瞻前顾后容易带来太多顾虑,犹豫不决最终失去先机。
毛泽东的果敢和坚决,一直以来就是行动力最好的表率,不是说他不要完美,没有计划,而是战场瞬息万变,根本没有所谓的完美计划,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胜利的结局。先做一个垃圾出来,还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式学习思维,很多事情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有切实感受。
回想一下你曾经踩过的坑,有多少是没有出自老人言呢?可当时为什么你就不相信呢?
因为这些来自别人口中、书本里的抽象故事,在你看来是一个乐子,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不会发生在你身上。
正如让你先做一个垃圾出来,你也会百般推辞,一个垃圾有什么好的呢?当然,如果你真的差一点点就能做出那个完美计划了,那么我们可以再多些耐心。
可事实上,大部分人永远觉得自己离心中的完美计划还很远很远,这种过分的精益求精往往只是逃避的借口。所以,趁热情还没消散,先制造一个垃圾出来。
趁市场风向还没变,先制造一个垃圾出来。不要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人会说,我连真理都不知道,又如何去检验?可事实上,如果本身就不清楚这一真理的本来面貌,更应该要回归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
在你真正做好一件事情之前,并不需要有一个完美计划,这样的完美计划也根本不存在。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再好,终究还是被更适应于社会变化的市场经济所取代。
如果你想健身,哪怕今天只做十个仰卧起坐,然后每天往上加一个,坚持半年,你也能一天轻松的做完200个。如果你想考雅思,那么每天只背十个英语单词,自己千个核心词汇一年也背完了,总好过你每次临时突击考了两年还没考过,没有进步,还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
行动本身就是动力,而不是等到积累起足够的动力才开始行动。
我们只有在不断的试错当中,才能慢慢的探索出成功之道。
关于试错,在之前的一期视频中也提到过,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口数量之多,给了农民足够多的试错机会。
在各国试错成功率都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哪个国家想要有更多的发明,要么让每个人多试错,要么很多人一起试错。试错本身意味着会生产出很多很多的垃圾,而这些垃圾都是后来各类发明的宝贵经验。
当你准备行动了,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大目标容易让人望而却步,而小目标能够降低行动的门槛。
1969年,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人类的一小步,星空自此不再遥远。
你的每一次微小行动,都可能是你未来成长路上的一大步。
如果你想跑马拉松,目标不是跑步,而是先买上一双跑鞋穿上出门。
一方面,支付给跑鞋的沉没成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你要跑步了,另一方面穿上跑鞋的确也能让你更舒服的完成马拉松,你也不再会有因为磨脚而不跑的借口。你想要学习舞蹈,目标不是跳一支连贯的舞蹈,而是先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然后反复练习,每学会一个新动作,你都都会获得一点成就感,而这些微小的成就构筑起你行动最大的动力,切忌时间越长阻力就越大。所以你准备好投放你的垃圾了吗?
一个人废掉的根本原因:毛泽东的只争朝夕vs完美主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一种精神漫过时空的隧道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岁月的风雨愈加醇厚香浓。有一个人的名字,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淡...
-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中央关于印发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