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何看待报考志愿里的热门和冷门?报考志愿模式不一样,决定了出发点不一样,比如,辽宁、河北、山东、浙江、重庆、贵州、青海等省,是专业+院校模式,所录即所报,没有调剂!
一个院校在这个省市的招生录取分,最高分和最低分,拉的分差更大,呈现拉伸式!
志愿填报时,如果能接受冷门,是比较容易去冲上一个更高层次的院校的,以前说的四百多分上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就是这种志愿模式下才有机会。
而同样这所院校在安徽、江西、甘肃,今年的河南、四川等省市,院校+专业组的志愿模式中,因为有调剂,所以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拉的没有那么大,呈现扁平化,如果分数不高,想冲一个高层次院校,哪怕专业再冷也不怕,不挑专业,也是不行的。(很有家长有这个想法,咨询过我)
当然了,这比老高考一个院校一个专业组时肯定要拉伸一些。
其次,如何看待报考志愿里的热门和冷门?由报考者的需求取向而决定,曾几何时,环境工程、生物科技、金融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都是非常热门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冲上热搜榜,记得中国加入WTO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火爆冲天。
所以,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她的生命周期,冷和热,只是相对而言,选择专业,是根据自身条件情况选择合适的匹配的,利用资源、挖掘潜能、发展优势学科、扬长避短、兴趣所在,方能前途无量,切勿追求所谓的“冷”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