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认真额看了看自己注册简书账号的时间,2016年01月18日。
加入简书4年多了,只有这几天写了寥寥几句,还是从自己手机备忘录粘贴出来的内容,可能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认真写东西这件事,中间断断续续换手机,尽然忘了安装简书,我一点也不依赖简书,一丁点也不。
我也是一时兴起,偶然注册;然后在某一天索然卸载,三年不碰。这就是我注册之后4年的状态,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是这种状态。想想4年前自己发现简书时候的激动,我也曾在深夜下决心培养写作的爱好,也曾坚信要写出好的东西需要大量练习,也曾暗下决心要在简书笔耕不辍,不管有没有观众……
越想脸越热,越想越打脸啊。也不是没写东西,微信,qq,日记本,和手机备忘录都有琐碎的随笔。到头来缺给我一种什么也没写的感觉,可能因为是太分散,形式太多样了,难以形成习惯,写作需要静心,需要深思,过多的形式和风格以及过于花哨的界面可能只适合发说说,不适合写东西。简书的形式确实使用简单,是复合想要极简风格的写作风格。我竟然有中愧对简书的感觉。。所有的app各司其职,qq和微信不适合写作,东西太杂,还有微商,也不够开放,简书内容真正的开放,而又足够小众。开放,全网都能看到。小众,只有真正爱写作爱思考的那一小群人才会使用吧,这两个点,已经注定成为一个优秀的app了。我不是为简书打广告啊,毕竟这篇随笔只会在简书放,只给已经有简书的朋友才能看到吧
看了首页分享的大神关于写作的心得,有的人说没填写2000字,每天都写,先有数量,再有质量。有的比较随性,高兴了写两万字,不高兴没灵感了一个月一篇也不写。作为小白,我确实不知道该咋样啊,难道也要写海无涯苦做舟?
这年头已经不敢随便立flag了,因为总会打脸,打脸又不赔钱。写作是个慢功夫,输入-转化-加工-输出的过程,输入千万也不一定能输出百十,每个人输出效率也不一样,对于像我一样的大大多数非专业写者,输入和输出极不成比例的。在习惯或有意无意输入了多年以后,试着输出,试着表达,试着思考,确实是不一样的感觉。写作能力提升是一个巨慢的过程,比怀孕还慢得多,有跟着教写作的大神学习技巧的,也有模仿优秀作品练习写作技巧的,我感觉都行,但最重要的的还应该是多看,多听,多留心多思考,输入的才能转化为输出,大神的技巧只能让你输出的更漂亮丝滑,但大神不能往脑子里灌灵感灌素材灌经历。so,阅读吧,思考吧,问问自己到底要些什么,在这疫情之下宅在家的大片时间里。好好利用简书平台,简化这繁杂的互联网世界,书写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