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书中自有黄金”,是说书的价值。在读古文时,常读到很多含“金”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义,时常感到疑惑。
(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物,费亦数十金。(清•方苞《狱中杂记》)
诸多文本解读成“价值千金”和“几十金”,语焉不详,含糊其辞,似敷衍不实。其实,要正确地分辨并准确落实“金”义,得循法而断。
一.因时明义。通常,“金”的意义,一是金属的通称,《汉书•食货志》中“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次之,赤金为下”。二是作为货币或古代货币单位,汉以前二十两铜为一金,汉代则以一斤铜为一金,汉以后以白金一两为一金。据此,其义应该因时而异,有金属、铜、白银、黄金及货币单位等意义之别。
(3)金就砺则利。(战国•荀子《劝学》)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西汉•贾谊《过秦论》)
(6)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张傅《五人墓碑记》)
(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唐•李白《将进酒》)
以上的句子,大抵可根据历史时代而推断出“金”的意义,(3)(4)句中为金属,(5)句是铜,(2)(6)为白银,(7)句为黄金。
二.因境辨义。有时候,仅因时明义是不够的。如果不分时地,不对语境进行一番审视和推敲,就不可能准确推断其意义。
(8)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
(9)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南朝•范晔《乐羊子妻》)
(10)越王击金而退之。(战国•墨子《兼爱中》)
如果考虑到时地、语境因素,则不难辨出。(8)句中不能因时而断为“金属”,应该是黄金。(9)中的“金”与“一饼”衔接,有得考究,古代币制不以“饼”计,当时黄金虽有,不以为币,以白银、铜为货币,结合语境可知,“金一饼”宜为“一饼银”。(10)中的“金”应为金属制作的诸如钲钟一类打击器物。(1)句中的“金”,若因时而断,似是铜,可一推想,战国时期,因国家利益之需而赂以千斤铜,未免看轻了秦王宠臣中庶子,故应为黄金。
故此,因时明义是不够的,还得因境名义,作多维度分析,方得正解。
三.因喻析义。“金”多作为货币,自铜而银,而黄金是稀贵金属,并未作货币广泛流通,但其语用中频率较高,由此衍生出很多意义。
(1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西汉•贾谊《过秦论》)
(12)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清•曹雪芹《红楼梦》)
(13)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以上句子中,“金”均是名词作为修饰成分,取黄金之意而析分,以其质地坚硬、色彩金灿、价值高贵等赋以比喻之义,分别指“像黄金那样坚固”“像黄金那样贵重”“像黄金那样的颜色”。
其实,根据因时明义、因境辨义、因喻析义的方法,可推断“金”的意义,这也是多维度分析推断词义的方法。